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想起诗人徐迟--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徐迟之死
读着土黄纸的、每一个[YiGe]字都要细详的《现代[XianDai]中国[ZhongGuo]诗选》,从而想起我与徐迟诗人[ShiRen]的交往。上世纪70年代末,他和妻子陈松暂住南浔小莲庄,我去看他。这是我们[WoMen]第一次见面。在他卧室小坐片刻,他便带我往嘉业堂藏书楼旁的小河边散步,边走边谈诗,虽然那时他已很少写诗了。邵燕祥说:徐迟是一位纯粹的诗人[ShiRen],他的报告文学也是当诗来写的。“诗人[ShiRen]”不仅是徐迟的第一个[YiGe]身份,也是最根本的身份。他的诗学转型乃至人生选择,都体现出了一个[YiGe]诗人[ShiRen]的秉性和气度。此话说得极是。
尔后,我和徐迟接触渐多。凡他回乡,我总能当面向他请教,还为他拍摄了许多照片。我请他写字,每次他都笑呵呵的,从不拒绝,没有一点大诗人[ShiRen]与报告文学家的架子。
1996年12月18日夜晚,我突然间接到讯息:“著名作家,83岁高龄的徐迟,12月13日凌晨,于武汉逝世。”后来又在《新民晚报》上读到李辉的《悲徐迟》一文。他写道:“就在一星期前,李小林(巴老女儿)与我在电话中,谈及想请徐迟为《收获》开办一个[YiGe]专栏的设想。昨天晚上,我告诉她这个噩耗。她连声说遗憾,说如果早一点与徐迟商定,说不定他不会做出这样[ZheYang]的选择!”
1997年1月3日,施蛰存老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ZheYang]写道:“徐迟是老友;他最早的诗,是我为他发表于我编的《现代[XianDai]》月刊上的,由此成名。解放后,特别是写了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刊于《人民日报》),由此大名鼎鼎,然由此而自高自大,不认老朋友了。去年,回南浔时来我处,小座即去,与他相对无言,我们[WoMen]已谈不拢了!”又说,听说他续弦后,伉俪不合,闹了离婚,新夫人把他的钱都刮光了,以致郁郁不乐,终至自杀,恐亦当“自负赢亏”了,怪谁呢?……
秀州书局第53期(1997年1月20日)简讯上,转载米舒(曹正文)先生1月6日电话说:“冯亦代先生认为徐迟跳楼是狂躁症所致!”并转载了范泉先生1月11日从上海的来信:“……徐迟兄孩子徐津、徐延、徐建、徐音正向其父亲的朋友征稿,编成纪念集《送徐迟远行》(暂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我想,对于徐迟之死,应该说“黄昏恋”、“狐独感”之类的原因,是事物的触发点。对已达84岁高龄的诗人[ShiRen]来说,这根本不太可能造成他会去跳楼的。至于施蛰存老的说法,我亦不能苟同。金钱对徐迟那样高龄的人,也已不太那么重要了,至少他还保留着一份作为高知的退休工资。至于所谓“狂躁症”,则没有迹象。无论哪类病,在未发展到顽症、绝症时,平时总有一点迹象会发生过;而在徐迟先生写与冯亦代的最后的信上,他说于武汉的生活状态很好,每天专心在电脑上写文,闲时喝茶读书,根本没有这类病症。从徐迟在《笔会》上最后一文《我与计算机》的字里行间,也读不出这类迹象。
记得李劼先生有一文《山顶立和海底行》,阐述了生命本源的意义。他说:“从某种终极意义上说,人生具有本然的修炼意味,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但不管意识到的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人生总不外乎呈现为向上和向下这两种生命状态。”因此,我们[WoMen]能不能说徐迟之所以这样[ZheYang]诀别,是不是生命和艺术到达顶点之前、追求美之极致时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不是在结束生命之际,他把自己生命之本,献给了毕生追求的美呢?我们[WoMen]这些人,对一位纯粹的诗人[ShiRen],对他所追求的人生之美的困惑,也许是无法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