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追记钱学森与他的沙产业理论--中国年鉴
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以一位大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睿智,首倡沙产业[ChanYe]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推动沙产业[ChanYe]发展[FaZhan]20余年。目前,甘肃、内蒙古等多个省区的沙漠[ShaMo]戈壁上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产业[ChanYe]富民、注重生态的科学发展[FaZhan]之路。
这一点,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所知晓。为此,记者采访了从事沙漠[ShaMo]和沙漠[ShaMo]化研究的资深学者,原科协副主席、中国促进沙产业[ChanYe]发展[FaZhan]基金管委会主任刘恕。
沙产业[ChanYe],沙漠[ShaMo]戈壁的现实选择
在“风吹沙子跑,沙丘比房高”的“不毛之地”真的能发展[FaZhan]出“阳光农业[NongYe]”吗?
据刘恕回忆,因工作关系,她参加了钱老倡导的沙产业[ChanYe]理论研讨和践行活动。一次,钱老在谈到沙产业[ChanYe]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说到,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因工作原因,他多次去过甘肃的酒泉、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新疆的库尔勒等地,荒漠条件之恶劣、人民生活之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看到部队挖甘草,就形成了一个概念,既然在干旱荒漠中有天然生成的植物,就有可能形成另外一种种植业,即以太阳能为动力,通过光合作用的农业[NongYe]型产业[ChanYe]可以在干旱荒漠地区形成。
1984年5月,钱老应邀在中国农业[NongYe]科学院作学术报告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沙产业[ChanYe]”战略构想。多年的沙漠[ShaMo]地区工作经验加上极富前瞻性的独特视角,使钱学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沙产业[ChanYe]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NongYe],而且是大农业[NongYe]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
1994年,中国科协、林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首先选择甘肃武威、张掖等地建立试验点和示范基地,开始践行钱老的沙产业[ChanYe]构想。刘恕说,那里虽然水资源短缺,但云量少,光照充裕,在一定措施保证下,一年四季都可以产出蔬果,同样可以成为全国的“冬季厨房”。随后,内蒙古、新疆等地也逐渐开始践行沙产业[ChanYe]。
“钱老的沙产业[ChanYe]理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告诉人们的不是一种或几种实用技术和具体措施,而是给人们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一个奋斗的目标、一个科学的构想。”刘恕回忆钱老曾说过,当沙漠[ShaMo]、戈壁成了取之不竭的“地面油田”时,才是沙产业[ChanYe]真正大发展[FaZhan]的标志,这个过程将不少于 100 年。
沙产业[ChanYe],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沙产业[ChanYe]就是变不毛之地为沃土,这是最形象的论述。”刘恕告诉记者,钱老曾经说过,在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ShaMo]、戈壁和沙漠[ShaMo]化土地上,能够开发出为国家创造几千亿元产值的沙产业[ChanYe]。
据有关资料介绍,作为我国沙产业[ChanYe]理论的孕育之地和试验之地,甘肃张掖和武威两地,15年来率先发展[FaZhan]沙产业[ChanYe],逐步走出了一条“沙漠[ShaMo]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科学发展[FaZhan]之路。著名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这一发展[FaZhan]沙产业[ChanYe]的技术路线,就是在两地群众大规模开发沙产业[ChanYe]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仅以张掖一市为例,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到了5.73万亩,年产各类果蔬、食用菌等2.6亿公斤,总产值达到4.5亿元。而之前,在这里世代“吃过菜却没种过菜”的农牧民,认为在戈壁沙漠[ShaMo]种菜是让公鸡下蛋——不可能的事儿。
“内蒙古的盐湖农业[NongYe]利用盐湖生态环境,以日光为能源,通过自养微藻转化太阳能生产产品的农业[NongYe]型知识密集产业[ChanYe],其生产的空间位置,大部分分布在不毛之地上,可视为沙产业[ChanYe]发展[FaZhan]中的一种独特的类型。”刘恕举例说,还有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在荒漠中探索开发的“药圃”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批开发和经营荒漠中独特药用价值资源的企业应时而生。
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面临食物匮乏,有8.5亿人营养不良,有近600万儿童每年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夭折,这些人群绝大多数生活在干旱区。2008年,世界防治荒漠日当天,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国际社会应认识到,世界上有一半的穷人所居住的干旱和边缘土地并非荒地,那些土地有可能成为农业[NongYe]集约化生产区以满足人类对粮食和能源的需求。”刘恕认为这番话充分显示了沙产业[ChanYe]理念价值所在——以阳光为能源而不受能源危机限制,将在破解困惑人类发展[FaZhan]的粮食安全、能源危机,以及完成联合国千年目标等难题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沙产业[ChanYe],彰显了“人民科学家”心在人民的崇高品质
“沙产业[ChanYe]这一新颖的词汇,源于钱老对未来的农业[NongYe]型知识密集的产业[ChanYe]革命的构想之中。”刘恕说,她非常赞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0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于景元对钱老科学历程中的三大创造高峰进行的科学评价,她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钱老逝世前这一阶段,是钱老一生中的第三个创造高峰。正如于景元所述,这一时期,钱老学术思想之活跃、涉猎学科之广泛,原创性之强,在学术界是十分罕见的,他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新的学科与领域。
刘恕告诉记者,“钱老正是在第三个创造高峰阶段提出了创建农业[NongYe]型密集产业[ChanYe]体系的观点,他认为凡是有阳光普照,又有植物能生长可直接进行光合作用的空间区域,都可以作为农业[NongYe]型知识密集产业[ChanYe]的发展[FaZhan]空间,按其生产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分成农业[NongYe]、林业、草业、沙业、海业。当然,说到底,它们都是‘阳光农业[NongYe]’。”刘恕说,之后,钱老又预言,接替信息革命的第六次产业[ChanYe]革命将是包括沙草产业[ChanYe]在内的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NongYe]的产业[ChanYe]革命,这将出现在21世纪中叶的中国。
“钱学森杰出的科学成就与贡献来自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信念,高尚的思想情操与品德,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科学家。”刘恕说,钱老在推动沙产业[ChanYe]理念传播和实践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她至今仍珍藏着钱老亲笔书写的六十封和她谈沙产业[ChanYe]的书信。而且,钱老还多次将获赠的奖金作为专项基金以此推动沙产业[ChanYe]事业的发展[FaZhan]。
钱老用他的沙产业[ChanYe]理论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沙漠[ShaMo]化并不是地球的癌症,换一种思维,沙漠[ShaMo]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财富,同样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