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林汉达:让几代人受益的教育家--国家史册(2)
高粱地里的讨论
林汉达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教育家,也是新语文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新中国[ZhongGuo]成立后,著名教育家吴玉章第一次见到林汉达时,就对他说:“你所写的有关文字改革和新文字的书和文章,我都看过了,写得很好。没想到你还这么年轻,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后继有人了。”
林汉达极力提倡语文的大众化,这其中有一则他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宁夏平罗“五七干校”看守高粱地的一段故事[GuShi],至今传为佳话。周有光在他后来撰写的《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一文中就曾有记述:
在宁夏平罗的远郊区,“五七干校”种了一大片高粱,快到收割的时候了。林汉达先生[XianSheng](当时71岁)和我(当时65岁)两个人一同躺在土岗子上,看守高粱。躺着,这是“犯法”的。我们[WoMen]奉命:要不断走着看守,眼观两方,不让人来偷;不得站立不动,不得坐下,更不得躺下;要一人在北,一人在南,分头巡视,不得二人聚在一起。我们[WoMen]一连看守了三天,一眼望到十几里路以外,没有人家,没有人的影儿。没有人来偷,也没有人来看守我们[WoMen]这两个看守的老头儿。我们[WoMen]在第四天就放胆躺下了。
林先生[XianSheng]仰望长空,思考语文大众化的问题。他喃喃自语:“揠苗助长”要改“拔苗助长”,“揠”(yà)字大众不认得。“惩前毖后”不好办,如果改说“以前错了,以后小心”,就不是四言成语了。
停了一会儿,他问我:“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我开玩笑地回答。
他忽然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他想起了一个故事[GuShi]。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XianSheng]问: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学员说:女人用的东西嘛!
林先生[XianSheng]补充说:普通词典里没有“遗孀”这个词儿,可是报纸上偏要用它。
“你查过词典了吗?”我问。
“查过,好几种词典都没有。”他肯定地告诉我。——他提倡语文大众化的认真态度,叫人钦佩!
两位先生[XianSheng]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文的大众化要通俗化、口语[KouYu]化、规范化。林汉达说,通俗化是叫人容易看懂。从前有一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译《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口语[KouYu]化就是要能“上口”,朗读出来是活的语言。人们常写,“他来时我已去了”。很通俗,但是不“上口”。高声念一遍,就会发现,应当改为“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去了”。规范化是要合乎语法、修辞和用词习惯。“你先走”不说“你行先”(广东话)。“感谢他的关照”不说“感谢他够哥儿们的”(北京土话)。“祝你万寿无疆”,不说“祝你永垂不朽”。林汉达进一步说:“三化”是外表,还要在内容上有三性:知识性、进步性、启发性。他们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