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冀朝铸为周总理做翻译 表现出色获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冀朝铸为周总理[ZongLi]做翻译[FanYi]
冀朝铸,长期从事我国领导人的翻译[FanYi]工作,其高超的英文翻译[FanYi]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我国领导人的肯定和外国友人的普遍尊重。
冀朝铸1929年7月生于山西省汾阳县,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冀朝铸追随父兄足迹,毅然放弃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业,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于1951年5月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参加人民志愿军,在开城谈判中表现出色,获得中朝两国的表彰。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冀朝铸回到北京,被分配在外交部工作。他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7年开始,冀朝铸开始担任周恩来总理[ZongLi]的英文翻译[FanYi],在此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虽然冀朝铸的英文水平堪称一流,但第一次给中央领导人当翻译[FanYi]时,也着实有些紧张,因此出现了纰漏。在周总理[ZongLi]为尼泊尔首相阿查利亚(PrimeMinister Archarya)举行的国宴上,冀朝铸本来是为尼泊尔首相的随从人员当翻译[FanYi],坐在最后一桌。但由于一些原因,他被临时调派到第一桌,为周恩来总理[ZongLi]祝酒致辞做翻译[FanYi]。周总理[ZongLi]念了一段中文讲稿,冀朝铸念一段英文译稿。周总理[ZongLi]忽然脱稿,加了几句即席讲话,而冀朝铸仍然照念事先准备好的英文译稿,没有翻译[FanYi]周总理[ZongLi]的插话。周总理[ZongLi]当即发现,严肃地对冀朝铸说:“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FanYi]吧。”于是冀朝铸从第一桌又回到了最后一桌。
谁知第二天,周总理[ZongLi]再次接见外宾时,仍然要冀朝铸当翻译[FanYi]。冀朝铸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聚精会神地听、译总理[ZongLi]的每一句话,思想上再也不敢有任何松懈。
周总理[ZongLi]对干部要求极为严格,要求翻译[FanYi]人员忠诚、老实,翻译[FanYi]要绝对忠实于原意,不能只顾译成一些华丽的辞藻。一次周总理[ZongLi]作报告时指出:“为人一定要老实。特别是对待工作,绝对不能欺骗。如果欺骗,小则害了自己,大则危害国家。”周总埋的这些话,使冀朝铸受到深刻的教育。17年中,冀朝铸跟随周总理[ZongLi],出访了世界各国,参加了无数次重大的会谈、会议,会见了许多国宾。每次翻译[FanYi]工作,他都没有忘记周总理[ZongLi]的教导,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冀朝铸的辛苦没有白费,他曾随周总理[ZongLi]于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出访亚非14国。此次出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总理[ZongLi]在回国后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访问亚非14国的报告时,特地提到了担任翻译[FanYi]工作同志的功劳。周总理[ZongLi]说:“这次访问如果没有齐宗华(时任法文翻译[FanYi])和冀朝铸二人当翻译[FanYi],就很困难。”
周总理[ZongLi]对翻译[FanYi]人员的关怀可以说无微不至。1970年的一天,当周总理[ZongLi]得知冀朝铸已届40岁时,就对他说:“口译在40岁后就应该转行。……口译工作非常辛苦,年纪大了,身体也受不了。另外,当了一段时间的翻译[FanYi],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中、美关系有了突破。1971年7月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重大事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ZongLi]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翻译[FanYi]工作,都是由精通英语、又熟悉中美关系的冀朝铸担任的。
到了1973年,在周总理[ZongLi]的亲自关怀下,年已43岁的冀朝铸离开翻译[FanYi]岗位,成为了一名外交官。他被任命为我国驻美国联络处参赞,嗣后被调回外交部担任副司长。
中国和美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28日至2月5日,国务院邓小平副总理[ZongLi]应邀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备受瞩目。翻译[FanYi]仍由冀朝铸担任,并全程陪同。邓小平副总理[ZongLi]任用冀朝铸这个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当翻译[FanYi],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格外关注。美国《纽约时报》以《不可或缺的冀先生》(TheIndisputable Mr.Chi)为题发表社论,感叹“美国缺少这样的人才”。
黄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