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法学第一翁芮沐:参透名与实--中国年鉴网(2)
有天赋
精通外语 老而弥坚
芮沐是一个极具语言天赋的人。这也与他接受的良好教育有关,芮沐出生在旧上海的纸商家庭。他也得以在法租界的浦东小学完成小学学业,并先后就读于英租界的马克密林中学和圣芳济学校,这为他在英语和法语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上中学和大学时,学校的神父曾教他拉丁文,芮沐又具备了一定的拉丁文基础。
1927年,19岁的芮沐中学毕业后,考入教会学校震旦大学文学专业。从震旦大学毕业后,由于法语好,芮沐未经考试便被巴黎大学录取,专业为法律。
芮沐的夫人周佩仪后来回忆,为了能到德国留学,他在法国开始学习德语。1949年以后,苏联专家大量来华,芮沐又开始自学俄语,达到可以阅读俄文原著的程度。
这种天赋让芮沐精通英语、法语和德语,通晓俄语和拉丁语,为他通览各国法学[FaXue]原著创造了极好的语言条件。
邵景春回忆,芮沐会经常提醒学生[XueSheng]“如有时间,可多学一门外国语”,目的就是让学生[XueSheng]能读到原文。
邵景春介绍,芮沐虽然懂得多门外语,但每当学生[XueSheng]向他请教外文问题时,先生[XianSheng]或直接回答,或先记录下来,过几天就会来电话讲解,或把学生[XueSheng]叫家里当面讲解。邵景春称,先生[XianSheng]懂得多门外语,家里外文工具书资源丰富,但他仍要花上几天时间,“考证”学生[XueSheng]提出来的看似简单、实际不容易查到的问题。
芮沐还通晓日文。原北大[BeiDa]法律系系主任、与芮沐共事多年的魏振瀛教授回忆,芮沐外语天赋好,也跟他勤奋刻苦有关。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芮沐家里还看到芮沐书房的书架上有一些小字条,“上面写满了日文单词,我很惊讶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学日语。”
淡历史
没有憎恨 只有宽容
“他的学生[XueSheng]很多都是离休干部,但芮先生[XianSheng]却是退休。”邵景春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对他有些方面有失公正。”师母周佩仪跟邵景春说,由于当时芮沐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做法,发表了一些言论,而为重庆中央大学所不容,后来因“包庇学生[XueSheng]反动言论”而被学校解聘。经人建议,1941年芮沐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大。
而在西南联大芮沐的性格仍未改变。周佩仪回忆说,昆明的经济状况不好,当时物价飞涨,时局动荡,而且迫害进步人士,芮沐仍会在课堂上朋友间公开说出不满言论,朋友们都替他担心。经美国一个朋友劝说,芮沐接受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邀请做访问学者。
“芮先生[XianSheng]从来没有说这些事情。”邵景春介绍,师母周佩仪曾跟他们说,“老芮就管他那点学问的事儿,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有没有钱他不管,怎么过日子也不管。”如果邵景春在场,就会看到芮沐跟周佩仪摆手,“你不要说话,你不懂。”
“文革”发生后,芮沐在单位挨批斗开始升级,后来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并被关进牛棚,1969年他还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五七干校”做搬运工。
1971年,历史给了芮沐一个机会。当时为了做好尼克松访华的准备,周恩来委托外交部搜集有关尼克松的资料,外交部又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北大[BeiDa]法律系。借助这个机会,芮沐得以回到北大[BeiDa]。他与王铁崖、梁西、沈宗灵等一起,参与翻译了《联合国与裁军》、《联合国手册》、尼克松的《六次危机》、希思的《旧世界与新前景》《卡特自传》等著作和大量的文件。
回到北大[BeiDa]的芮沐面临的仍是“文革”的阴风浊浪:房子被造反派占据,几次被抄家。而对于那个特殊年代所遭遇的不幸,芮沐从不提起。北大[BeiDa]法学[FaXue]院副教授刘东进评价芮沐说,先生[XianSheng]没有憎恨、只有宽容。
芮沐的学生[XueSheng]、北大[BeiDa]法学[FaXue]院副教授郭瑜介绍,对于这些冲击,从来没听老师抱怨。他不仅不和学生[XueSheng]说,对家人也不说。师母就多次抱怨,说芮先生[XianSheng]明明在“文革”时被打到吐血,但怎么也不肯说“仇人”是谁,问急了就是一句“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