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王斧:以笔为戈向革命--国家史册
王斧1940年摄于重庆。 陈耿翻拍
王斧全家合影(一九三七年于南京)。 陈耿翻拍
人物小传
王斧(1880-1942),字玉父,号斧军。琼山人。1901年在香港[XiangGang]结交陈少白、黄世仲等,得识孙中山[SunZhongShan]。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任香港[XiangGang]《少年报》等主笔,积极宣传革命[GeMing]。1907年被孙中山[SunZhongShan]派赴新加坡[XinJiaPo],任《中兴日报[RiBao]》主笔,与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论战。旋因清政府向新加坡[XinJiaPo]政府交涉拿办,乃逃赴暹罗(今泰国),与胡毅生、何克夫等创办[ChuangBan]华益学校,并任同盟会暹罗分会负责人兼《华暹新报》主笔。1911年在暹罗筹饷购械,支援黄花岗之役。广东光复后回国,任琼崖安抚使。1913年赴京任众议院议员。旋返广东,参加反袁讨龙(济光)之役。失利后逃亡海外,檄讨袁氏。1921年回国,任国民党琼崖办事处处长。1930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1935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2年在重庆病逝。著有《斧军说部》、《考古学》等。
山雨欲来,辛亥革命[GeMing]前的中国,各种社会力量在萌动或涌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岁在辛丑。这一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年,21岁的海南[HaiNan]岛琼山人王斧,在香港[XiangGang]邂逅了《中国日报[RiBao]》社长兼总编辑、革命[GeMing]志士陈少白,二人一见如故,陈少白颇为赏识王斧的才学和为人,并向孙中山[SunZhongShan]引荐王斧。王斧与孙中山[SunZhongShan]的相识,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此后,直至辛亥革命[GeMing]的10年间,王斧作为一名坚决的革命[GeMing]党人,是满清王朝的掘墓人,也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一份子。
一度求索,去香港[XiangGang]
生逢乱世的王斧当初为何要去香港[XiangGang]?我们不得而知。据史料载,王斧出生在一个“阀阅之家”,即建立过功勋的官宦世家。据王斧的女儿王琼介绍,其祖父曾在江西、海南[HaiNan]两地当过县令。1880年出生的王斧,故居在琼山府城忠介路。幼年王斧曾在府城雁峰书院读书,少年时期就受到民主和革命[GeMing]思潮的熏陶,胸怀爱国之心。
在香港[XiangGang],王斧结识的革命[GeMing]志士除了陈少白,还有郑贯公和黄世仲等人。这三人都是名噪一时,颇具传奇色彩的报人,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创办[ChuangBan]的《中国日报[RiBao]》诞生后,他们是中坚力量。《中国日报[RiBao]》在省港一带影响最是巨大。1906年,同盟会香港[XiangGang]分会在《中国日报[RiBao]》社成立,王斧便是在那里加入同盟会的。
没有资料显示王斧是否曾在《中国日报[RiBao]》任职,但他在香港[XiangGang]却同黄世仲一道,创办[ChuangBan]了《少年报》等,并亲任主笔,宣传民主革命[GeMing]思想。由于他言论激烈,各报股东都劝他稍为缓和,以免影响营业,王斧却不为所动。他还在报纸上增开小说、戏剧专栏,自己也发表过不少作品。遗憾的是,因为资料欠缺,我们没有看过王斧的这些文艺作品。
1903年,郑贯公离开《中国日报[RiBao]》另组《世界公益报》,此后又开设了《惟一趣报》(也称《有所谓报》),王斧也曾在《有所谓报》当记者和主要发行人。该报专以小品文字辅导社会,对暴官劣绅口诛笔伐,一时声名大震,销路之广,凌驾在粤港各大报之上。不幸的是,1906年,郑贯公染病去世,年仅26岁。《有所谓报》因维持乏人,后更名为《东方日报[RiBao]》,由刘思复等人撰述,1907年春天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