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致命的阴招: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中国年鉴(2)
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之后第三年(963年)九月,以唐朝牛、李党争造成许多后患为鉴,曾下诏书说:凡是及第的举人,严禁称主考官为恩师、老师,也不许自称为门生。宋朝统治者最害怕的是大臣之间结合成派系或朋党,发展成皇权的一个离心力量,他们要把互相牵制的原则充分运用到官僚人际关系中。太祖之后,太宗、真宗及仁宗[RenZong]都在这方面表示了决绝的态度,决不让步。仁宗[RenZong]就曾多次下诏指示朝官"戒朋党"。所以,这实际上成了宋初以来一条家法,一道底线。收到指控结党的小报告之后,仁宗[RenZong]想听听范仲淹[FanZhongYan]的说法。庆历四年四月的一天,仁宗[RenZong]向各位大臣问道:"过去小人多为朋党,君子难道也结党吗?"胸怀坦诚的范仲淹[FanZhongYan]竟回答说:"我在边防的时候,见到能打仗、会打仗的人聚在一起,自称一党,怯懦的人也自称一党。在朝廷上,正、邪两党也是一样。陛下只要用心体察,就可以分辨忠奸。假如结党做好事,那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呢?"仁宗[RenZong]对这个回答当然很不以为然。
未曾想,就在朝廷中朋党之争甚嚣尘上、范仲淹[FanZhongYan]因此逐渐失去仁宗[RenZong]信任的情况下,37岁的欧阳修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写了一篇《朋党论》的政论呈交仁宗[RenZong],并在朝官中传阅。
欧阳修的文章,对派别问题不但不稍加避讳,反而承认大伙的确都在结党。有小人以利益相交的"伪朋",有君子以"同道"结成的"真朋"。欧阳修提出,做皇帝的,应当辨别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这就等于向仁宗[RenZong]宣布,我们已经结成了一个朋党派系,同时这也是向仁宗[RenZong]的家法和底线挑战。从北宋皇帝极深的避讳和忧虑来看,如此理直气壮地宣告结为朋党,对庆历新政[XinZheng]来说,就等于自杀。
果然,此文一出,特殊利益集团弹冠相庆(他们绝不承认自己是结为朋党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此文成为庆历新政[XinZheng]决定性的转折点,因为对宋仁宗[RenZong]来说,这是一个极为敏感、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再加上朝堂内外反对改革[GaiGe]之声连成一片,仁宗[RenZong]为了维护皇帝的专权统治,下决心将"气锐不可折"的范仲淹[FanZhongYan]逐出中央政府。
这一年六月,宋仁宗[RenZong]任命范仲淹[FanZhongYan]为陕西、山西宣抚使(处理地方军政事务的高级官员),范仲淹[FanZhongYan]被迫离开京师。朝廷中的反改革[GaiGe]势力趁机猛攻范仲淹[FanZhongYan],仁宗[RenZong]全面动摇。
十一月,仁宗[RenZong]下诏强调"至治之世,不为朋党"。
庆历五年正月,仁宗[RenZong]罢免了范仲淹[FanZhongYan]参知政事职务,贬官到陕西彬县当一把手;罢免富弼枢密副使职务,贬官到山东郓城;罢免韩琦枢密副使职务,贬官到江苏扬州;罢免积极支持改革[GaiGe]的杜衍的宰相职务,贬官到山东兖州,理由是杜衍"支持朋党之风";接着,又找理由将杜衍的女婿、支持新政[XinZheng]的大文学家苏舜钦罢官,并永远削职为民;欧阳修则被贬官到安徽滁州。
之后不久,新政[XinZheng]大部分措施陆续停止执行,幸亏包拯等人还尽力为抑制"门荫"等措施说了一点儿好话,否定新政[XinZheng]的步子才延缓了一点。庆历新政[XinZheng]仅一年多就失败了,等到20多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XinZheng]的部分建策才又以新的面目出现。
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XinZheng]的得失,说仁宗[RenZong]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开始时对范仲淹[FanZhongYan]的确很信任,但对改革[GaiGe]阻力估计不足,遇到滔滔反对之声就缩回去了。首鼠两端,终致无所建树。在这一点上,仁宗[RenZong]不如他的孙子神宗,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王安石。
其实,还有重要的一条,如果改革[GaiGe]触到了皇帝所守的底线,就必然会中途失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FanZhongYan]无愧地做到了。不过,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这样的仁人志士,总笼罩着悲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