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诗酒任疏狂”的刘铭传: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激流勇退--中国年鉴(2)
与这种[ZheZhong]恬静闲适的心态相联的,是刘铭传有着[YouZhou]一种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眷恋。刘铭传回故乡后,在合肥西乡大潜山下兴建了一座豪华的庄园,当地人称为“刘老圩子”。这是[ZheShi]一处富丽堂皇、精巧别致的私家园林,简直可以说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和一个[YiGe]放大了的盆景。它融江南园林的秀气和北方园林的雄奇特色于一体,又别有创新,营建出一处绝佳的园林胜景。它是园主人身份、心境、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处世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合肥西乡一带众多私家园林中颇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座,堪称清末皖中地区园林建筑的标本。
中国[ZhongGuo]的园林本身就是一个[YiGe]艺术品,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造景,构筑起一层层立体的空间,寄托了人们一种现世的理想和情操。因此,它非常讲究意境和情趣的营造。刘氏[LiuShi]的这座庄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可称得上是一处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亭台楼阁间留下刘铭传许多精妙的题词,他曾为故居的一处房屋题联曰:
解甲归田乐;
清时旧垒闲。
这正与刘氏[LiuShi]的心性相宜。刘铭传一生中有很多时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情中度过的。
家居久了,刘氏[LiuShi]也很向往外面世界的繁华,于是故乡安徽的芜湖、巢湖、六安和东南一带的杭州、扬州、镇江、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刘铭传游览观光的足迹。刘铭传每到一地,览名胜、访故友,其乐融融。这些地方,少不了也留下刘氏[LiuShi]含义隽永的诗篇和楹联。例如,刘铭传在南京逗留期间,应当时名士胡煦斋的邀请,游览了胡氏私人园林“愚园”,并应园主人所请,为其清远堂撰书一联,曰:
地近杏花村,栏槛留春,潇洒林泉新画稿;
我来梅子雨,琴樽消夏,清凉世界小神仙。
刘氏[LiuShi]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意趣可于此联中见之。
“功成翻悔入山迟”
乙未年冬(1896年1月),刘铭传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作了一首七言绝句:“历尽艰危报主知,功成翻悔入山迟;平生一觉封侯梦,已到黄粱饭熟时。”对其一生作了总结,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最后感悟,表达了他对没能及早回归隐居山林的悔恨。综观刘氏[LiuShi]一生,可见他有着[YouZhou]很浓郁的退隐[TuiYin]、遁世的情结。
刘铭传年少时志存高远,怀有赐爵赠谥的梦想,“同济乱世艰,共入凌烟阁”;“既怀匡世策,莫负少年时”,这些都是他胸怀远大的表露。这些无疑都是积极进取的,由此,他才有登坛拜将的荣耀。但是,在刘氏[LiuShi]诗文和他一生的行止中,更多的给人的印象则是退隐[TuiYin]的、出世的。“中兴将帅堪平寇,我待功成定早还”;“解甲还乡去,入山种翠薇”;“任怨任劳无别望,澄清时节好归田”。可见,“归田”的念头是很早就有的了,且是长久萦绕于心的。“综其生平,自始战江苏,讫台湾,凡五进,而辞退乃十有八焉,乞退之疏存者,乃十有四。按其岁月,皆处恩纶稠叠之时,实为千古名将所未有”。那么一个[YiGe]官职、名誉、地位都蒸蒸日上的显赫官僚,在其事业辉煌灿烂之时,为何反而想着归去呢?这有着[YouZhou]多方面的原因。
刘铭传胸怀远大,这是[ZheShi]他性格中的一个[YiGe]层面,但他的性格中还有淡薄名利的层面,这在刘氏[LiuShi]诗文里流露得很多,“君归我亦返,不愿觅封侯”;“武夫解甲告归田,也到西湖闲放鹤”。与这种[ZheZhong]“归田”、“放鹤”、不求闻达的情怀相对应的,是刘氏[LiuShi]对官场应酬、名缰利锁的厌倦,“此身欲闲散,故与宦情违”;“行止不如愿,功名困此身”,所以作者总想着“闲散”、“入山”,这样“利锁名缰俱解脱”。刘铭传的性格中含有退隐[TuiYin]的潜质。
刘铭传喜爱读书,观前人成败之迹,感念“繁华转眼空”;“关内曾更秦法律,眼前不见汉山河”;“高官足荣贵,身后何所有。李广若封侯,至今犹在否”。富贵浮名,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终究是不值得挂念的,再反推诸己,“奔劳日日忙,……依旧布衣裳”,深谓“还乡思隐退,……何须万户封”,这使得他在权势煊赫之时有了一种落寞之感,这是[ZheShi]一种在繁华的表象下从心灵深处升腾起的凄凉情愫,所以还是归去好。
在刘铭传的性格中含有乞退的潜在因素的情况下,他的人生际遇中往往又会有一些事与这种[ZheZhong]因素契合,从而将这种[ZheZhong]因素“激活”起来,加速了他的人生选择。刘铭传由一个[YiGe]贫寒的农家子成为一名声名显赫的将军,其间经历的困苦和折磨可以想见,刘氏[LiuShi]可谓饱尝了人情冷暖,“风尘劳苦无休息,憔悴形容羞自看”;“为嫌仕宦无肝胆,不惯逢迎受折磨”,折磨之外,还得承受人情冷漠之苦,“昔日江湖曾落魄,吹箫时节几人闻”,结果就是“折磨消壮志,憔悴剩微躯”,退隐[TuiYin]之念顿生。
然而[RanEr],刘铭传又不是绝对的“隐居派”,在其内心深处有着[YouZhou]对尘世的眷念和建立功业的渴望与豪情:“百战澄清衣锦还,征途挥手泪潸潸”;“名儒与名将,报国总殷勤”。在其退隐[TuiYin]期间,仍没有忘记读书,仍然关心时事,蒿目时艰,希望有所振作,正像他在一篇奏折中所说的那样:“窃臣以菲材渥承恩遇,自解兵柄养疴田园,每念中国[ZhongGuo]大局,往往中夜起立,眥裂泣下,恨不能竭犬马以图报于万一也。”这又与他年少时的志向一致了。
就是这样,刘铭传很具有中国[ZhongGuo]传统文人的气质,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但出世的思想意识无疑是很浓厚的,潜隐于其内心深处,占据了他精神世界的很大一部分。
刘铭传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凭着对中国[ZhongGuo]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崇敬之情一心向学,弥补了早年教育的不足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ZheShi]难能可贵的。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他在军事上、政治上的成就一样,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他传奇人生的组成部分,都是值得称羡的。他不贪恋富贵权势、更不阿谀权贵,在功业如日中天之时激流勇退更使得他的人格熠熠生辉。
然而[RanEr],也许是物极必反吧,他的过于淡泊,以至于一再地退却,给人以一种消沉的印象,甲午之战中更是屡召不出,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这其间的情形固然复杂,但他作为国家重臣,在民族危亡关头置身事外,总不能不令人为其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