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张伯苓:与立宪运动的一次擦肩--中国年鉴网
张伯苓与立宪运动的一次擦肩
张伯苓(1876-1951)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严修家馆。1904年,张伯苓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1918年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
■ 教育片言
只许往前走
张伯苓为教育四十余年而不辞辛劳,有人问他当中的秘诀。张伯苓说:“人生当如拉马车之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我只知道往前走,决不说‘成了,可以乐一乐啦!歇一会儿再走’。赌博的人不是风头顺就下大注吗?我也是如此———往前进。”
1911年,中国近代史上“私立大学的拓荒者”张伯苓在北洋水师学堂已经毕业16年了。就在张伯苓毕业的第二年(即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开始维新变法。同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即今日北京大学),教育新潮在陈旧的大清体制中开始萌发。1911年,这位不甚关心政治的教育家与立宪运动擦肩而过。像诸多立宪派的抗议一样,清廷对于此次抗辩,全不在意。
“美满的事”
张伯苓弃水师而从教育,契机也在1898年。当年5月,张伯苓随“通济”轮送清政府官员去山东。清政府接受日本占据的威海卫,旋即拱让给英国。张伯苓感到“欲救危亡,非造就人才不可;欲造就新人才,非兴办新教育不可。”
胡适在《教育家张伯苓》一文中记载,张伯苓目睹这一切,深受刺激,喟然发叹:“我在那里亲眼目睹两日之间三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第二天,我又看见取下黄龙旗,挂起米字旗。当时说不出的悲愤交集,乃深深觉得,我国欲在现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创造一代新人。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
几个月后,张伯苓开始在严修家馆任教。严修,近代史上被封尘已久的一个名字,张伯苓和南开之所以能在日后风生水起,实得益于严修。晚清变法,袁世凯受命在直隶天津先行尝试,在天津兴办教育成绩斐然的严修落入袁世凯的视野。当时袁世凯在教育上的主张,多出自严修,袁世凯尝言:“吾治直隶之政策,曰练兵,曰兴学。兵事我自任之。学则听严先生之所为,吾供指挥而已。” 可见严修的重要。
不过,严修与袁世凯的交情,还不在于兴办教育。1908年11月,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施以辣手,袁“仓皇出都,旧识无敢与通讯者,惟学部侍郎严范孙修独抗疏,讼言进退大臣,应请明示功罪,不宜轻于斥弃等语……”1909年1月5日袁离京,只有严修和杨度二人陪着落魄孤单的袁,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之后袁世凯东山再起,炙手可热之际,严修却拒绝了袁世凯邀其入仕。一介布衣,笑傲公卿。
南开之所以为南开,和严修与北洋的渊源是分不开的。
所以,胡适说:张伯苓同严修的结识与合作,自南开初创时起,这是一件美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