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钱理群解读鲁迅:如何从“圣人”到思想者--中国年鉴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鲁迅排的位置,让鲁迅在20世纪走上了“神坛”。而近年伴随着对鲁迅的各种解读,人们也逐渐了解,严厉、高大、战斗,易生气的鲁迅,并不像一些照片上那么严肃,他其实是个很和蔼、很爱笑的人。他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大,身高只有1.61米。
本报专访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梳理鲁迅去世75年时间里,他从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作家、一名有战斗力的左翼文人,怎样被圣人化,又如何一步步走下圣坛,以一个更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走向民间。
捧上圣坛——他成中国文化新圣人
鲁迅曾经留下遗言:“我死了,把我埋掉,忘掉我。”自有深意在其中。然而1936年刚一去世,鲁迅的躯体就被覆盖上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成为一位“缺席的在场者”,尤其在后来孔夫子也遭到批判之后,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新圣人。
钱理群对记者说,捧鲁迅为圣人的关键人物,是毛泽东。“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发表《论鲁迅》的演讲,第一次公开评价鲁迅,给了他两个评价,第一就是把他称为现代中国的圣人。”钱理群说,其实鲁迅曾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称孔子为摩登圣人,对其十分反感,根本不可能自己想做圣人。
而毛泽东对鲁迅的第二个评价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称鲁“在思想、行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将鲁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样,就将受五四精神感染的一批人都吸引了过来。”
“建国以后,毛泽东更是将鲁迅阐释为思想改造的鲁迅,这是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尤其是在文革时期,鲁迅遭到严重扭曲:一是将鲁迅的批判和战斗精神纳入毛泽东思想体系下,二是将鲁迅的怀疑和否定精神推到极端,三是将鲁迅思想权力化。”
受到政治改造后的鲁迅思想,得到了空前普及。当时官方将编写《鲁迅全集》作为一种国家行为,鲁迅的作品也被选入大学、中学课本,社会上除了《毛泽东选集》以外,《鲁迅全集》也得以畅通无阻。当时,文学领域里似乎只推举两位巨人——鲁迅和高尔基,他们被冠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头衔,如同太阳一样照耀亿万中国人的童年。
不仅鲁迅的书带有红色经典的味道,他的人也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突出与强调,譬如“吃的是草流的是奶”,譬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譬如“怒向刀丛觅小诗”……尤其是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留下了“铁人”的印象。
“但是,因为鲁迅著作本身具有逻辑力量,一代人也因此从读鲁迅开始,心灵的迷失伴随着心灵的觉醒。”钱理群认为,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无数青年来到社会底层,和农民有了直接接触,有了深切体验,由此更加理解了鲁迅。人们开始探索,出现了许多民间思想群落。
“我当时在贵州也和身边一些朋友一起冒着风险组织读书讨论活动,讨论诸如‘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大问题。”钱理群回忆道,“此时鲁迅已经从毛泽东的鲁迅中走了出来。在当时的知青书信和日记中,就有人认为中国需要新的思想启蒙运动,要求重新认识鲁迅。这也是后来80年代思想启蒙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