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与巴金小说《灭亡》有关的三个人--中国年鉴
巴金与桂丹华(中)、詹剑峰(右)合影于巴黎,时巴金正创作《灭亡》。
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1929年《小说月报》第20卷第1至4号上。小说以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猩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一、被写成“袁润身”的桂丹华
《灭亡》的第8章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故事来自巴金在法国的朋友桂丹华。桂丹华是1926年初,进入法国国立都鲁斯大学法学院的。在法期间,他与旅法安徽同乡詹剑峰相识。通过詹剑峰,结识了李尧棠(巴金本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尧棠到拉封丹中学时,桂丹华虽然离开了拉封丹中学,但他们书信往来不断。尧棠就是根据桂丹华给他们信中诉说的与一个法国少女恋爱的故事,写出这一章的。小说中把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运用到“袁润身”这个人物身上。小说中的袁润身是个“穿漂亮西装口衔香烟”的大学教授,长着一副细小的近视眼,戴着一副镶黑边的圆眼镜,“向右分开的、梳得极其光滑的头发,盖着那涂满雪花膏的、白中透黄的圆圆脸。微厚的嘴唇上有一撮日本式的胡子。”袁润身在小说中是个令人讨厌的、丑恶的人物,而桂丹华却是个善良的人。小说完成后,尧棠总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希望今后能纠正这个美丽的错误,为桂丹华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重新写一篇作品。后来他实现了自己愿望。1928年12月,尧棠回国后不久,就根据桂丹华的爱情故事创作了一篇名为《初恋》的短篇小说。
桂丹华1901年出生于安徽桐城。12岁时,毕业于桐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1921年7月在安庆六邑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私立平民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该校经济系读书。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他像大多数梦想留洋的青年一样,怀着求知、求学、求新的赶海弄潮心理,1924年10月去苏联留学,先在莫斯科马列学院学习俄文,辗转到1925年底,从莫斯科坐火车经柏林到达法国。在法国与巴金相识。
桂丹华是1931年5月回国的。回国后,他定居在安徽的安庆,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讲授国际法、比较宪法等课程。后应邀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安徽省督学。在此期间,他出版了《怎样推进各种社会运动》一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桂丹华临危受命,担任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校长。1940年10月,因病辞职赴重庆就医。1942年进入国立政治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桂丹华又兼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1948年任该校的训导处长。
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桂丹华的命运多舛,人生之路是坎坷艰辛的。1951年,他到安庆师范任教,教授国文,并给教师们讲授俄语。这一年的5月份,他因历史问题被捕,羁押在安庆地区公安处、市公安局,交代所谓的“历史问题”。羁押长达一年零两个月,讲清“问题”后,未做任何处分,由安徽省公安厅释放,并发给《无罪释放证书》。从此,桂丹华成为一位无党派人士,后来还担任了安庆市的政协委员。1958年10月4日病逝于南京。
二、帮助起笔名的詹剑峰
李尧棠是由他的朋友詹剑峰介绍到法国小城沙多-吉里的。他进入拉封丹中学时,詹剑峰已经在那个学校。尧棠住在大饭厅的楼上,詹剑峰就住在他的紧隔壁。詹剑峰虽然学的是哲学,对文学也饶有兴趣。詹剑峰是尧棠的第一本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他很欣赏尧棠的文学写作才能,对他的小说讲了不少鼓励的话,增强了尧棠从事写作的信心。
尧棠的第一部小说完成后,他原来准备自费印出来。让成都的大哥尧枚和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书的三哥尧林看看,并打算送一些熟朋友。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在刊物上公开发表。他把书名称作《灭亡》,但却为作者的署名陷于苦苦的思索中。一时想不出用什么笔名。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听说他们一起留学的同学巴恩波在项热投江自尽了,尧棠感到万分震惊,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死,他感到痛苦,为了纪念与这个同学的友谊,他就决定把同学巴恩波的姓字“巴”用作自己的笔名的首字,只是还缺个字。恰好这时詹剑峰从外面进来,他见尧棠正为自己的笔名苦苦思索着。在听完了他的解说后,詹剑峰无意中一眼看到桌上放着的英译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笑着建议用那个“金”字,尧棠欣然接受了,就在“巴”字后面加了个“金”字。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这位与世界文坛巨擘巴金有些密切关系的詹剑峰,1902年10月17日出生于婺源县。他长巴金两岁,自幼酷爱读书,一生读书、教书、著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曾在家乡读私塾,12岁就读完《左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并能作诗词歌赋。16岁参加全县举人秀才会考,获得第一名。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上海中学、中国公学中学部、西北法政大学。1926年,24岁的詹剑峰赴法留学。次年,进入巴黎大学主攻西方哲学。(李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