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同盟会员张竹君:中国第一个女西医--中国年鉴
文:记者 卜松竹
清末民初时期的广东,思想潮流和社会改造走在全国前列,出现了众多创新事物,在医疗方面的改革即是如此。著名人物如孙中山等,也都视西医为提升当时中国文明程度,改造国民观念,动摇封建基础之良方。在众多积极的实践者中,有一位奇女子,她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的中国首位女西医师张竹君。
“妇女界的梁启超”
在广州地方志专家陈泽泓的描述中,张竹君足以称得上“潮人”一族。想象一下,在百多年前的广州街头,忽然见到一位身着西装,手持文明棍,脚蹬皮鞋,坐着四人肩扛的西式藤制肩舆的女士,会是怎样的观感?她是番禺人,父亲是清朝的举人。按照正常情况,在这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中,她会成为一名“淑女”。然而16岁时患上的一场严重脑病改变了一切。在众多医师束手无策之下,她被送进了美国人开办的博济医院治疗,居然痊愈。她因此对中医产生了彻底的怀疑,而决意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西医师。
张竹君先是就读于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在1900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张竹君很快在荔湾和河南创办了两间医院——褆福医院和南福诊所,并且亲任院长。陈泽泓指出,这是“在广州开创了由中国人自办医院和女子任院长的先河”。之后她又将南福诊所改为育贤女学,这也是广东最早由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
张竹君性格外向,交游广阔,精通英文,加之学术精湛,鼓吹维新思想,呼吁男女平等,当时有“妇女界的梁启超”之称。当时聚集在广东的名人如余伯扬、胡汉民、马君武等人都与她过从甚密。夏秋时节她惯在河边雇一艘花舫,以消暑纳凉,诸人常去舫中叙谈。
“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 武昌起义时赶赴前线
张竹君曾应侨居新加坡的姐姐之邀,前往考察并受聘成为“新加坡中国医院”的院长助理,其间亲眼看到新加坡鼠疫屠城的惨状,开始深入关注预防医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快就派上了用场。1904年,广州霍乱流行,她准确指出疫情的传播是由患者呕吐秽物污染江河水源而起,因此要求劝止市民饮用污染的河水、井水,建议当局从广州郊区石门用船运水供市民饮用,并向病人家属宣传将吐泻物焚烧而不要倒入江河,并且禁止贩卖腐烂瓜果。她的建议被当局采纳,数周之后霍乱疫情便得到控制,成为我国预防医学史上经典的案例。
同年,张竹君离开广州,寓居上海。第二年,她创办了女子中西养病院并任院长。1906年,她又与上海富商李平书共同创办了女子中西医学校,成为上海最早的女医学校。
早在广州之时,张竹君就秘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她在上海马上发起组织“中国赤十字会”,亲任会长,很快召集到123人,准备开赴武汉支持起义。这时恰巧黄兴来上海,准备到武汉领导革命。但长江沿岸清兵盘查极严,张竹君让黄兴乔装为赤十字会会员,随大队秘密进入武汉。她自己赶到武汉时,起义军和清兵已经激战10日。她赶到一线救助战士,还被流弹击中。
1911 年11月底,武昌暂时停战,张竹君回到上海。因为在前线的杰出表现,她被称誉为“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1924年她乘船去香港,遭遇海盗劫船。得知她的身份之后,海盗退还财物,叩首而退。
1926年,上海暴发霍乱,张竹君采用了在广州曾经采用过的方法,效果甚佳,获得各方嘉许。之后在抗战中,她也为救助中国受伤军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竹君独身未嫁,1946年,她以88岁的高龄,在上海病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