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文献学家徐森玉:带伤赴上海抢救古籍文献--中国年鉴
纪念徐森玉诞辰130周年
徐森玉先生被尊为“国宝”,是当之无愧的。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物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与鲁迅先生同龄,曾经是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的同事。他见多识广,满腹经纶,有些还是“绝学”。但他一生谦虚低调,不喜撰述,很多学问未能通过著作留存下来。因此,知道徐先生名字和学术贡献的人并不多。8月17日是徐先生诞生130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他逝世40周年纪念,我们应该怀念他,彰扬他的精神。
带伤赴上海抢救古籍文献
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曾亲切地握住徐森玉先生的手,称他为“国宝”。最早向周总理介绍和推荐“国宝”徐森玉的,应该是郑振铎先生;而最早尊称徐先生是“国宝”的,也正是郑先生。二十多年前,我受唐弢先生的委托,整理郑振铎致唐弢的四十多封信(后发布于《新文学史料》上),在1951年6月11日的信里看到郑先生这样说:
森老为今之“国宝”,应万分的爱护他。别的老人们徒有虚名耳,他乃是真真实实的一位了不起的鉴别专家,非争取他、爱护他不可。他是一个“全才”,他的一言,便是九鼎,便是最后的决定。应该争取做他的徒弟,多和他接触,多请教他。如果他离开了上海,文管会准定办不成,且一件东西也买不成。
当时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郑先生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负责新中国的文物考古、图书馆、博物馆工作。唐弢时任华东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而徐先生则为华东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后来又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郑先生此言,充分体现了对森老极大的尊重。我最初读到这些话时,还有点怀疑郑先生对森老的评价是否夸张。随着我研究的深入,越来越体会到,郑先生对徐先生敬重有加,不仅因其学问,更因其爱国精神。
郑先生与徐先生至迟当在1930年代初就相识了,但他们互相深知对方,结成忘年(徐与郑父同龄)之交,则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抗战初,徐先生在内地负责故宫文物和北图珍本的转运和庋藏,郑先生则在上海参与领导文化界救亡运动。川黔山路崎岖,为保护国宝,徐先生连腿也跌断了。而在“孤岛”上海,郑先生除了公开的抗日活动外,还与张寿镛(光华大学校长)、何炳松(暨南大学校长)、张元济(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等人秘密发起组织了一个抢救保卫民族文化的“文献保存同志会”。他们争取到在重庆的政府管理的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即原“中英庚款董事会”)的拨款,用于为国家抢救珍本图书。郑振铎等人将三十多年前沾满了中国人民血泪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用来秘密抢救再次惨遭帝国主义抢掠的中国古籍文献。
“同志会”紧张工作了近一年,徐先生由重庆方面特派,不顾腿伤,冒险来到上海,参与这项秘密工作。1940年12月18日,郑振铎致张咏霓信(以下凡所引郑致张信,今均存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