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爱国老人马相伯与《一日一谈》--国家年鉴
《一日一谈》是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杰出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晚年评论国内外时事,回忆其从政、外交、办学、读史的随笔短论集。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宗教等问题,莫不有所涉及;更主要的则是老人援笔亲历的清末掌故,民国轶闻,重大变革,政要交往等,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堪称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见证。
马相伯(1840—1939),名志德,字相伯,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是中国第一个神学博士,负有盛名的天主教学者,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开拓者。马相伯曾创办复旦大学并担任校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民国名人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等是其弟子。“九一八事变”后,马相伯深感国难深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发表《为日祸敬告国人书》、《泣告青年书》、《国难人民自救建议》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进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不忍人会,号召为抗日将士劝募义捐;与章太炎、宋庆龄等人一起声讨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亲自致信蒋介石,营救沈钧儒、沙千里、邹韬奋等“七君子”出狱。他不顾自身衰颓,多次在民众中和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呼吁社会“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和“爱国老人”。
马相伯横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经历或参与过晚清及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事件。他青年时曾亲见忠王李秀成在教堂祈祷,他又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任驻朝政府赞仪、驻日公使参赞、神户领事。也曾出任南京都督府外交司司长、代理都督、中华民国第一任南京市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特殊经历为他的著述提供了丰富内容。
1935年10月5日至12月21日,记者王瑞霖在上海采访了97岁高龄的马相伯,先后分60余次,共为67篇。文章保留了老人口述的语气,轻松自然,庄谐杂出,并且每篇都记下了口述的日期,以示郑重。随后,这部作品以《一日一谈》为题,连续刊发于天津《益世报》。1936年初由上海复兴书局出版了《一日一谈》单行本。与马相伯的《致知浅说》、《拉丁文通》、《五十年之世界宗教》、《马相伯先生文集》等学术著作相比,这组随笔短论显得很突出,是臧否人物,记录历史,研究作者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窗口。
在马相伯看来,清末有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而李鸿章“对于新政的远见实比曾、左、胡高明。且彼对于一事一物都肯虚心研究,不敢自是。”马相伯因常为李鸿章讲述西洋哲学,引起李对新名词的兴趣,有一次李问一位同乡道员何为“抛物线”?对方打譬喻说:“撒溺就是抛物线。”使在场者皆忍俊不禁。1882年11月马相伯被清政府委任为驻高丽正二品政府赞仪。两年后回到李鸿章身边,当他满怀一腔热情说出自己对高丽政局的忧虑和建议,并进言应及时拿主意时,未料李鸿章当头一瓢冷水:“大清国我都不敢保他有二十年的寿命,何况高丽?”马相伯谈到这些往事时,说:“李中堂的话果然应验!”——不几年清亡于民国,朝鲜亡于日本。讲到李鸿章有书生积习和虚荣心时,《杨谷山孝廉服官秘诀》一文谈到杨的经验:凡上书给李中堂时,在公文末尾,总要故意弄出一两句似通非通的话,而李的习惯一定援笔批改,改后,这件公事便可立刻发下施行。若是呈文完美无缺,用不着修改,李就顺手放在一边,不知何时可以批办下来。于是马相伯有心拿公文试探,也是“屡试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