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谢冰莹记忆中朱自清的最后时光--国家年鉴
当代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先生于1948年在贫病交迫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毛泽东称赞“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骨气,在当年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朱自清晚年的生活非常贫困。他的学生,定居美国的著名华裔女作家谢冰莹,在《朱自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这样描写道:“文人多穷,自古皆然,不过自抗战到今天,文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清苦。自清先生之死,可以说死于‘穷’字上,如果他在几年前就去治病,自然不会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当他进北大医院的时候,照医院规则,要先交一亿多。朱太太向学校去借,没有借到,后来分两处地方,才借到五千万。可见他们没有积蓄之一斑。自清先生逝世后,在他的皮夹子里发现七万法币,可怜一个茶杯大的烧饼,起码也要十万,这区区七万,根本无用。而朱先生竟宝贵地装在皮夹里,使人伤心得欲哭无泪。”读后,令人感觉心情沉重。
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才华横溢、成绩斐然。他写的《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脍炙人口,影响了几代人。晚年,他在书桌玻璃下压着一张纸条,上写:“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作为座右铭自勉。他的英年早逝,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朱自清诞辰90周年之际,海内外学子纷纷捐款,在其母校扬州中学校园内为其建造了铜像。八十年代初,北京清华大学也建起一座“自清亭”,以纪念这位著名教授和文学大师。(高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