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在德国女牢中”的现代女作家胡兰畦--国家史册
图:1932年胡兰畦与德国友人安娜合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兰畦(1901年至1994年)是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名字。她是一位有着革命经历的现代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敢于冲破旧思想、旧道德束缚的得风气之先者,作家茅盾以之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虹》中的“梅女士”;她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著有报告文学集《在德国女牢中》;她还因特殊的个人经历,与高尔基过从甚密,被高尔基称为“真正的人”。抗战时期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女将军。
胡兰畦1901年生于四川成都一胡姓世家,先祖胡大海是明代开国功臣。1921年,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因不满封建婚姻,只身从成都逃到川南泸州,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开始独立谋生。在此期间,四川军阀杨森(1884年至1977年)曾想纳其为妾,遭到拒绝。后来,秦德君(1905年至1999年)把胡兰畦的故事讲给茅盾(1896年至1981年)听,引起茅盾的兴趣,茅盾稍事加工,创作了长篇小说《虹》中“梅女士”的形象。
长篇小说《虹》初载于1929年6至8月《小说月报》(第20卷第6至8号),1930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虹》通过女主人公“梅女士”寻找正确的人生道路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从“五四”到“五卅”这一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生活和思想的复杂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新思潮和旧势力之间的反复较量,并以此揭示了大变动中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整个作品的情节和思想内涵都是由“梅女士”的人生历程和性格特征来展现的。《虹》通过“梅女士”的生活和思想发展道路,典型地表现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推翻封建压迫和寻求光明前途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并为中国壮阔的历史留下了鲜明印记。
《在德国女牢中》
在何香凝帮助下,胡兰畦于1929年留学德国,1930年由廖承志介绍加入德共中国语言组,在德国组织华侨和留学生反帝同盟,两次会见世界妇女领袖蔡特金,并经何香凝介绍结识宋庆龄。
1932年12月,根据德国共产党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同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工作人员合作,印发传单,因而被捕,关入女牢。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名义,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提出抗议。三个月后,胡兰畦得以获释。
从德国女牢获释,胡兰畦被驱逐出境,流亡到了巴黎,在巴黎住了几个月后,胡兰畦的经济更加困难了。这时,胡兰畦接到宋庆龄的来信,说将筹集两千元给她。胡兰畦知道宋庆龄正在从事革命活动,需要钱的地方很多,不忍拖累她,便写信辞谢了。迫于生计,她在一家犹太人办的园艺学校半工半读。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了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这部长达1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以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记叙了狱中生活,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及她们机智顽强的斗争。《在德国女牢中》写成后,陆续在《世界报》上发表,并被译成俄、英、德、西四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在国内,《在德国女牢中》先是在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杂志上连载,后由上海生活书店于1937年4月再出版,半年内重印四次。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在德国女牢中》时,胡兰畦在《再版自序》中说,当时由于希特勒刚上台,国家机构特别是警察局和监狱中还有许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留用人员,许多毒辣的手段还没有拿出来,因此,“所描写的狱中情景,比之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法西斯集中营里的那些骇人听闻、灭绝人性的事情,其野蛮程度是有着天壤之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