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试析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谜--年度总结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两种说法
1893年秋,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交响曲》(《悲怆》),10月28日在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11月6日,柴可夫斯基猝然逝世,官方报道死于霍乱,长期以来这已成为定论。直到1980年,从苏联移居美国的学者奥尔洛娃向传统结论发出挑战,论证柴可夫斯基是因同性恋问题被一个半官方司法机构非法判决服毒自杀的。
奥尔洛娃的证据来自审判柴氏法庭的公诉人雅科比之遗孀。雅科比当时是参议院总检察长,也是柴氏在彼得堡法律学校的同学。据雅科比夫人说,1893年10月,她丈夫收到贵族图尔莫尔公爵写给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控告信,控告柴氏引诱其侄搞同性恋。公爵要求雅科比将信呈交沙皇。同性恋当时在俄国被视为犯罪行为,应坐牢或流放。雅科比考虑到沙皇非常推崇柴氏及其音乐,若公开此案将给皇室带来耻辱,故未将信呈交,而是擅自决定由原法律学校的8名同学组成荣誉法庭审判柴氏。10月31日,柴氏出庭受审,最终被判服毒自杀,以挽回彼得堡法律学校及沙皇的声誉。法庭为他提供了毒药,柴氏服毒后于11月2日病倒,6日逝世。11月7日,彼得堡各报报道了柴氏死于霍乱的头条新闻。
雅科比夫人曾答应丈夫保密,但到晚年不愿带着负担去见上帝,于是将事情告诉了好友沃伊托夫。1966年,奥尔洛娃为研究柴氏作品,结识了在俄国博物馆供职的沃伊托夫。她对作曲家的热衷感动了沃伊托夫,后者便把柴氏之死的秘密讲给她听。奥尔洛娃移居美国后将这骇人听闻的发现公诸于世,最初在1980年的纽约《新美国人》抛出爆炸性文章,随后又发表系列作品——《柴可夫斯基:最后一章》、《生与死的秘密》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着柴氏之死的争论首先在美国展开。1981年2月,美国音乐教授施皮格尔曼于美国《真实》杂志撰文支持奥尔洛娃的观点。半年后该杂志又发表别尔别洛娃等三人合作的反驳文章,认为当时俄国不少人有这种行为,但构不成犯罪,柴氏不会为此自杀。
英国音乐理论家、柴氏四卷传记的作者布拉乌恩也同意奥尔洛娃的观点,并援引1980年版格罗乌娃编《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的论述:“毋庸置疑,柴氏死于自杀,但自杀原因不能确定。喝生水患霍乱而死的说法纯属臆造。”
西方开展的讨论引起苏联的回应。苏联评论家柴可夫斯卡娅在《新世界》杂志进行驳斥。苏联学者波兹南斯基在美国杂志《19世纪音乐》上刊登持同样观点的长文,就柴氏是否存在自杀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他“一生除了那段短暂婚姻外,从未由于自己的异常感到痛苦,他生活满足,没有促使他自杀的因素”。
1993年柴氏百年忌辰,围绕着其死因的争论进入了白热化。英国教授布朗推出传记新著《难忘的柴可夫斯基》,观点与奥尔洛娃一致。他历时16载,检索了5000件相关日记与信函,并搜集到大量证据。与此同时,已移居美国的波兹南斯基在英国出版《柴氏之死》,坚持传统结论。
苏联时期的主流媒体称,制造自杀论是别有用心,必须彻底批驳。而当今的俄罗斯学界早就摆脱思想桎梏,奥尔洛娃的论证已成为该研究课题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