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曾国藩一生五次耻辱:从“愤青”历练到“老奸巨猾”--中国年鉴(4)
五、江西的困顿与“大悔大悟”
湘军的意外崛起,使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一时间,朝廷褒奖,绅民欢呼,曾国藩[ZengGuoFan]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按理说,此时的曾国藩[ZengGuoFan]应该会呼风唤雨、八面逢源了吧?不是。曾国藩[ZengGuoFan]的日子仍不好过。因为体制仍然不顺,饷项仍须自筹。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湘潭大胜之后仅仅九天,他在长沙给弟弟们所写信中沮丧地说:
饷项已空,无从设法,艰难之状,不知所终。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又说:余近来因肝气太燥,动与人多所不合,所以办事多不能成。
也就是说,湘军筹饷上的困难一如既往。曾国藩[ZengGuoFan]仍然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以致肝气上升,时常处于焦灼愤懑之中。
问题的焦点在于曾国藩[ZengGuoFan]没有[MeiYou]实权。大清王朝各省的实权掌握在省长们也就是总督和巡抚们的手中,他们是全省官僚系统的绝对主人。下级官员[GuanYuan]的身家性命掌握在他们手中,对他们惟命是从。
曾国藩[ZengGuoFan]与督抚们虽然同一级别,在地方官员[GuanYuan]眼里却被视若无物。因为出山之后,皇帝[HuangDi]给曾国藩[ZengGuoFan]的只是虚衔,既没有[MeiYou]提拔下属的权力,又很难左右地方官的命运。军事离不开民事,招兵、选将,购置武器,“处处与地方官相交涉”,而地方官却往往不予配合。
曾国藩[ZengGuoFan]需要实权,这一点皇帝[HuangDi]心里很明白。然而,目光短浅的咸丰却打起了自己[ZiJi]的小算盘:他以前只知曾国藩[ZengGuoFan]胆子大,敢于撄皇帝[HuangDi]之逆麟。这次才知道此人本领大,以在籍侍郎,振臂一呼,就集兵数万,所向披靡。如果他打败了太平军后反戈朝廷,那岂不是比太平军还难对付?即使他不反戈,但由汉人立下拯救王朝之全功,以后满洲八旗的威信何在?皇帝[HuangDi]的如意算盘是让曾国藩[ZengGuoFan]游击野战,歼灭太平军有生力量。最后仍由盘踞在天京脚下的满族将领收功。因此虽然屡获大胜,湘军与清王朝体制上的矛盾仍然没有[MeiYou]理顺,曾国藩[ZengGuoFan]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这种艰难在江西表现得最为充分。
鉴于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HuangDi]命曾国藩[ZengGuoFan]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
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其时江西巡抚是陈启迈。其人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在他眼里,曾国藩[ZengGuoFan]不过是一个办团练起家的在籍官员[GuanYuan]而已,地位等同绅士,要在江西吃自己[ZiJi]的军饷,就必须对自己[ZiJi]惟命是从。因此他对曾国藩[ZengGuoFan]指手划脚,呼来喝去,而所下命令又朝三暮四,令人左右为难。曾国藩[ZengGuoFan]在奏折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罗泽南克复广信以后,臣本欲调之折回饶州、都昌,以便与水师会攻湖口。陈启迈则调之防景德镇,又调之保护省城,臣均已曲从之矣。旋又调之西剿义宁,臣方复函允从,而陈启迈忽有调往湖口之信;臣又复函允从,陈启迈忽有仍调往义宁之信。
对这样一个毫不知兵的巡抚,曾国藩[ZengGuoFan]实在无法敷衍,只好拒不从命。这下子惹火了陈启迈,对曾国藩[ZengGuoFan]“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曾国藩[ZengGuoFan]没办法,只好自己[ZiJi]想办法在江西筹饷,这又侵犯了陈启迈的财政权。在他的带领下,江西通省官员[GuanYuan]与曾国藩[ZengGuoFan]针锋相对。曾国藩[ZengGuoFan]要对商人抽税,地方官员[GuanYuan]马上也抽,强分一杯羹。曾国藩[ZengGuoFan]要任用一个地方上的绅士,地方官就扣住不放,甚至对敢于接近曾国藩[ZengGuoFan]的绅士打击报复。盖有曾国藩[ZengGuoFan]关防的捐输执照,不被地方官员[GuanYuan]承认,说曾国藩[ZengGuoFan]“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又说他“曾经革职,不应专折奏事”;说他“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等等,极尽污辱玩弄之能事,大有挤垮曾国藩[ZengGuoFan]之势。曾国藩[ZengGuoFan]在江西数年之间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ZengGuoFan]自己[ZiJi]说他在江西“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也”,连与曾国藩[ZengGuoFan]积怨很深的王錱,也不无同情地说:“涤帅遭际若是,直令人急煞”,“涤帅所处真是不易。”
曾国藩[ZengGuoFan]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于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以陈启迈“劣迹太多,恐怕贻误大局”,上奏参劾。陈启迈所作所为确实让人
无法为之辩解,咸丰皇帝[HuangDi]阅之大怒,立刻将陈启迈革职查办。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重复了湖南[HuNan]的经验,这次参劾不但没有[MeiYou]使其他江西官员[GuanYuan]束手,反而令他们变本加厉。接替陈启迈任江西巡抚的文俊行事一如陈氏,江西官员[GuanYuan]在他的率领下团结起来处处给曾国藩[ZengGuoFan]下绊子设障碍。甚至曾国藩[ZengGuoFan]的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曾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回忆这段经历说:“江西数载,人人以为诟病。”又形容当时的苦况说:“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
当然,使他“积泪涨江”的根本原因,不是江西官员[GuanYuan]的个人素质,而是咸丰皇帝[HuangDi]对自己[ZiJi]不信任。在籍之员出山带兵,本是激于对王室的忠心,不想皇帝[HuangDi]却对他如此提防,曾国藩[ZengGuoFan]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他无时不想挂冠而去,但时势之危与圣人之教又不容许,只好百计隐忍,甘受煎熬,长年寸心如焚。“国藩昔在湖南[HuNan]江西,几於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碧化苌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原所以一沈而万世不复者,良有以也。”委屈痛苦,溢于笔端。甚至这样对好友刘蓉说:“所至龃龉,百不遂志。今计日且死矣,君他日志墓,如不为我一鸣此屈,泉下不瞑目也。”种种不平之鸣,证明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痛苦的时期之一。一向对曾国藩[ZengGuoFan]多所讥评的王闿运,在编写《湘军志》时,也在日记中对曾国藩[ZengGuoFan]深表同情:“夜览涤公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涤公言: 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 ,《出师表》无此沉痛!”
这就是曾国藩[ZengGuoFan]所说的“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的难堪经历。
正在曾国藩[ZengGuoFan]痛苦万分之时,他接到了父亲的讣告。这个噩耗此刻倒成了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守孝,并且不等皇帝[HuangDi]的回复,把军队抛在江西,径直回到了湖南[HuNan]老家。
皇帝[HuangDi]当然不会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在回复中催他立刻回到军中。曾国藩[ZengGuoFan]给皇帝[HuangDi]上了一封奏折,一股脑地把自己[ZiJi]压抑已久的愁苦愤懑都说了出来,期望皇帝[HuangDi]会体谅他的苦衷,授与他职权。
曾国藩[ZengGuoFan]在奏折中将官场[GuanChang]的潜规则说得很清楚。
他说,带兵打仗,必须依靠地方官员[GuanYuan]的支持。“至于筹饷之事,如地丁、漕折、劝捐、抽厘,何一不经由州县之手?”但地方官员[GuanYuan]只认他们权力体系内的运转规则,只听能掌握他们升迁权力者的话。他名义上为部长级官员[GuanYuan],而 “文武僚属,大率视臣为客,视本管上司为主。宾主既已歧视,呼应断难灵通”。他“身非地方大吏,州县未必奉行,百姓亦终难可信”,所以“或臣抽厘之处,而州县故为阻挠;或臣营已捐之户,而州县另行逼勒。欲听之,则深虑事势之窒碍;欲惩之,则恐与大吏相龃龉”。
他虽有保举权,但由于所保人员非国家正规军出身,“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实”。许多战功卓著的部下,“虽保举至二三品,而充哨长者,仍领哨长额饷。充队目者,仍领队目额饷。一日告假,即时开除,终不得照绿营廉俸之例,长远支领。”
他直言不讳地说:“以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济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如果皇帝[HuangDi]不给他督抚之权,他就只能“在籍终制”,就是说不复出山。
曾国藩[ZengGuoFan]以为他已经把委屈和困难说得够充分了,皇帝[HuangDi]没有[MeiYou]任何理由不给他这个卖命的走狗以必要的支持。没想到逞妇人之智的咸丰皇帝[HuangDi]却和曾国藩[ZengGuoFan]较上了劲。适值此时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军内部分裂,势力大衰,看起来已经指日可平,有没有[MeiYou]曾国藩[ZengGuoFan]好像也没有[MeiYou]大碍。于是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当头一棒差点把曾国藩[ZengGuoFan]打昏。他万没料到苦战数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果。而他的那些宿敌,也就是长沙城中的湖南[HuNan]官员[GuanYuan]们闻听此讯却一个个喜形于色。从传统伦理上来说,不论曾国藩[ZengGuoFan]是何居心,如此要挟皇帝[HuangDi]都有违臣道。以前曾国藩[ZengGuoFan]以唯我独忠之态,居高临下,睥晲众人。而这次他们可抓住了把柄,举城跳着脚大骂曾国藩[ZengGuoFan]假道学,假忠义。蛰居荷叶塘的曾国藩[ZengGuoFan]有口难辩,遂“得不寐之疾”、患了“怔悸之症”,卧病在床。他在给郭崑焘的信中亦称:“以兴举太大,号召过多,公事私事不乏未竟之绪,生者死者犹多媿负之言。用是触绪生感不能自克,亦由心血积亏不能养肝,本末均失其宜,遂成怔悸之象。”
更让曾国藩[ZengGuoFan]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大勋的千载难逢之良机眼睁睁地从自己[ZiJi]眼前溜走了。此际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回了家。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飞黄腾达。比如以知府投身于他的胡林翼早当上了湖北巡抚,以千总这样的低级军官身份加入湘军的杨载福也已经升为二品提督,而他却仍然是一个在籍侍郎,职位没有[MeiYou]任何升迁。在他离开军队这段日子,湘军攻陷九江,杨载福、李续宾皆赏穿黄马褂,官文、胡林翼皆加太子少保,一时荣耀无比。只有他这个湘军创始人冷冷清清呆在家里,受人嘲骂。曾国藩[ZengGuoFan]虽被视为理学名臣,但功名心一向极炽,失去这个永垂史册的千载良机,他怎么能不懊悔莫及!
原本自诩硬汉的他这回有点挺不住了,举动大异常态,整日生闷气,“心殊忧郁”,动不动就骂人。他数着江西的一帮文武骂,骂够了就找几个弟弟的茬吆喝,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发生过口角。弟弟们走了后,他又开始骂几个弟媳妇。语言粗俗,蛮不讲理,理学家的风度荡然无存。
被酷热击中的荷叶,夜半仍然如同处于火炉之中。彻夜不眠的曾国藩[ZengGuoFan]时而在床上辗转反侧,时而在室内外踱来踱去。几年来的种种经历不断缠绕在他心头,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说自己[ZiJi]在家中“回思往事,处处感怀”,“心中纠缠,时忆往事,愧悔憧扰,不能摆脱”,“近日天气炎热,余心绪尤劣,愧悔交集,每中夜起立,有怀吾弟而不能见。”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ZiJi]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自己[ZiJi]起兵以来的种种情形在大脑中一遍遍过电影。渐渐的,曾国藩[ZengGuoFan]静下心来了。
曾国藩[ZengGuoFan]反思到,在官场[GuanChang]之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HuangDi]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ZiJi]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ZiJi]以前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已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他翻阅旧日信稿,发现了当日武昌告急时,他请求骆秉章发兵援救的一封信。写这封信时,他觉得字字有理有据,今天读来,却发现字字如锥如芒。信中称湖南[HuNan]湖北“唇齿利害之间,不待智者而知也”,不仅没有[MeiYou]一点商量的口气,而且还略带嘲讽之意。为了防止骆秉章干预他募练水师,他又在信中早早地表明态度,“其水路筹备一端,则听侍(曾自称)在此兴办,老前辈不必分虑及之。断不可又派员别为措置” 。仍是一副舍我其谁、比谁都高明的架势。
怪不得当日骆秉章批评他刚愎自用。骆秉章回信的原话是说他:“行事犹是独行己见,不能择善而从,故进言者安于缄默,引身而退。”说他做事听不进别人意见,所以也就没人愿意给他出主意。当时听了这话他不以为然,今天想来,才发现确实说到了自己[ZiJi]的痛处。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承认说:“余生平在家在外,行事尚不十分悖谬,唯说些利害话,至今悔恨何及。”
曾国藩[ZengGuoFan]回忆起在湖南[HuNan]时朋友们对他的批评:“近日友朋致书规我,多疑我近于妒功嫉能,忮薄险很者之所为,遂使我愤恨无已仆之不能推诚与人,盖有岁年。”
朋友们不能理解他,难道都是因为不明大义,身处局外?他自己[ZiJi]就没有[MeiYou]任何责任?“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这句圣人之言,虽然耳熟能详,实际上却没有[MeiYou]真正做到过。
他又想起弟弟对自己[ZiJi]的批评:“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待我之薄,温甫则曰: 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
温甫是三弟曾国华。亲兄弟比别人说话更直接。确实,面对官场[GuanChang]同僚,他确实常以圣贤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铁,话语如刀。
不光是对同僚,就是对自己[ZiJi]的亲兄弟,他也成天一副“唯我正确”、“你们都不争气”的神气,处处批评教训,弄得当年国荃、国华到北京投奔他,结果都呆不了多久就返乡了。设身处地,推已及人,那些自尊心受挫的同僚当然也会以冷面冷心甚至排斥辱骂来对待自己[ZiJi]。
经过反复放电影,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