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清末灾荒为何引发民变:社会的权力平衡被打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4)
官府的权威
初看起来,抢米风潮[FengChao]似乎是一系列偶发因素的相互推动、相互激化—假如没有发生黄贵荪投水事件、戴义顺与老妪争吵事件,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骨牌反应。但是,如果考虑到长沙[ChangSha]彼时的经济、社会[SheHui]背景,抢米风潮[FengChao]的发生又有其必然性,这些必然性因素包括:米贵、民贫、财政拮据。
宣统元年的湖南洪灾发生后,巡抚[XunFu]岑春煊其实已预想到,如不及时赈恤灾黎,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他拟订了一个详尽的赈灾计划,然而,因为财政掏不出钱,这一赈灾计划最终流为一纸空文。到了次年,长沙[ChangSha]的米价突然涨至每石七八千文,而当时火柴公司的劳动力,一日所获不过四五十文,连半升米都买不到。“故食力之家,平日所入,足供两人之食者,今供一人尚苦不足。”民饥不得食,唯有铤而走险。若从更宽阔的历史背景来观察,长沙[ChangSha]抢米风潮[FengChao]又有更深远的历史原因。
首先,历经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庚子之乱之后,清廷权威江河日下,当国祚传至宣统小皇帝手上时,帝国的社会[SheHui]控制力已如强弩之末,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谣谚:“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显示了清王朝的“气数”正在受到危险的质疑。而这类暗示朝廷气数已尽的谣谚,又很容易诱发、煽动江湖社会[SheHui]“问鼎”庙堂的野心。抢米骚乱期间,长沙[ChangSha]城内出现[ChuXian]了许多揭帖,有说“此戟本非常,宣统不久长”的,有说“正好乘此机会,立志兴戎”的,显然,长沙[ChangSha]抢米风潮[FengChao]也被某些神秘人物视为“将水搞浑摸大鱼”的大好时机。并且,在他们的操弄下,这一场原本只是饥民“讨口饭吃”的泄愤事件,才愈演愈烈,演变成为会党、“乱民”向朝廷“问鼎”的暴乱。
其次,当局在清末最后几年仓促推出的新政,本意是为了缓解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但实际上却加剧了官—绅—民之间的紧张关系[GuanXi],进一步破坏了政府对社会[SheHui]的有效控制。
就官—绅关系[GuanXi]来说,新政设立的警察制、新学堂对士绅集团传统的隐权力[QuanLi]构成了挑战,城市街道等公共空间原来是由士绅集团领导的街团在行使管理权,但现在国家企图通过新政从士绅手里夺回这些权力[QuanLi],可是,弱化的国家权威又不足以支撑这些,反而引发官与绅的明争暗斗。抢米风潮[FengChao]发生之时,孔宪教等长沙[ChangSha]士绅假助饥民之势,要挟省政府“停修铁路,停办学堂,废除警察制,恢复保甲制”,毫无疑问,这是官绅争权过程中士绅集团的一次摊牌。
就官—民关系[GuanXi]来说,新政未让民众享用到改革收益,先让民众饱尝苦不堪言的改革成本,导致官民矛盾更加紧张。当时,一篇题为《湘乱危言》的评论说:“比年以来,新政亟行,学堂也、警察也、陆军也、海军也、劝业也、地方[DiFang]自治也,举他人所行之数十年而始大备者,吾欲以旦夕之间毕行之,不审轻重,不察缓急,贸然举办,财无所出,则一意取之于民,加赋增捐,络绎不绝,卒之无毫发之成效,惟是一般趋利速化之官吏,坐充其私囊而已。”别看小民平日对官府的盘剥忍气吞声,但民怨以及由此产生的离心倾向,却是最厉害的腐蚀政权合法性的毒药。政府不孚民望,又如何实现社会[SheHui]控制?
《湘乱危言》的作者感叹说:“今日吏治之污,民生之困,更不可与六十年前同日而语者哉!”他观察到,同治朝以降,清王朝的内部危机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光绪初年,虽然发生了丁戊奇荒,但就政治大环境而言,其时,太平军与捻军的叛乱早已平定,帝国进入了所谓的“同光中兴”时段,朝廷的威柄即使不是如日中天,至少也正处于“回光返照”之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民众只要相信朝廷“气数”未尽,饥荒中的偶发性抢粮骚乱,就不太容易被煽动成冲击政权的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