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文摘 >
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国家史册(5)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稍晚时期中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例如巫宝三(1947)、刘大中(Liu,1946)等对20世纪30年代的统计,张仲=i:L(2001)对19世纪80年代的统计,刘佛丁、王玉茹(1996)对1850年和l887两年的估算等,这些研究亦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二、农业和其他第一产业
在古代社会,农业,尤其是以种植业为代表的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对粮食产值的估计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总体研究的质量。我们从生产法角度对粮食产量进行估计,同时用支出法进行校验。采用生产法统计粮食部门的产出,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估算耕地面积数据。我们主要采用刘克智等(Liu and Hwan9,1977)的总耕地面积数据。在总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90%(吴承明,l985;吴慧,l985;郭松义,2001)。在不同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占比方面,我们主要采用刘瑞中(1987)和卜凯(1937),fi与计的比例,但对玉米和甘薯情况略加调整。玉米和甘薯引进于明代后期,但在清代乾隆、嘉庆之际才得以大规模推广(陈树平,2001)。吴慧(1985)估计清中叶玉米和甘薯种植面积分别为6%和2%,我们以该数据作为本书研究时期下限1840年的数据,1740年(乾隆五年)采用刘瑞中估计的数值,l740年以前按增长速度推算。
第二,估算粮食单产量。不少学者对中国古代粮食亩产进行了深人的探讨(珀金斯,l969;余也非,1980;吴慧,l985;郭松义,2001;史志宏,1994),尽管这些研究结果差别较大,但总体趋势是清代亩产量比明代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认为吴慧和郭松义的研究资料最为翔实和可靠。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按以下数值作为样本期粮食亩产数据:(1)稻谷亩产采用郭松义的数据,南北合计亩产大米236.5斤;(2)明代小麦、大麦、小米、高粱以及其他杂粮(不含玉米和甘薯)亩产为136斤,清代为160斤;(3)玉米和甘薯产量采用吴慧的估计,玉米亩产量为180斤,鲜甘薯亩产量1000斤,制成甘薯干为250斤。
第三,估算粮食单价。中国的物价记录中,记录比较详细的是米价。彭信威(1958)收录了明清两代一千多条米价资料,并依据这些资料统计了明代以来每隔十年的平均米价数据。王业键(Wan9,1972)则根据上海、苏州等地米价原始资料对1638—1935年长江三角洲的米价数据进行了整理。总体上看,两者的数据除明末清初有较大差距外,清代初期以后的数据相差不大,特别是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我们采用彭信威整理的数据作为历年米价数据。彭信威认为按“石”计算的明代小麦价格基本等于米价的八成。考虑到1石大米重量大于1石小麦,结合《阅世篇》等文献记载,我们以米价为基准,取小麦价格为米价的85%。对于其他粮食价格,原始记载较为缺乏,刘瑞中(1987)、叶孔嘉(Yeh,1977)等认为杂粮价格约等于大米的一半。这一估计与《明会典》等历史记载比较接近。考虑到这些粮食每石重量低于大米,我们取55%作为其他粮食价格与大米的比价。
第四,估计粮食部门的总产值和净产值。以粮食耕种面积、亩产量和单价相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估算出粮食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但GDP统计的是生产与服务的净值,需要从总产值中扣除中间投入(生产成本)。卜凯(1937)的调查显示,20世纪20年代农业生产成本低于l0%。我们根据姜皋《浦泖农咨》(成书于道光十四年)和陶熙《租核》(成书于光绪十年)中的记载,计算出农业生产成本约为9.6%,与 b凯的估计较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