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财经 >
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国家史册
在让企业[QiYe]“走进来”的同时,中国[ZhongGuo]的未来工程师[GongChengShi]也需要“走出去”
□ 记者 张娅
兔年春节刚过,“民工荒”再度袭击中国[ZhongGuo]制造业。除了珠三角和长三角,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被卷入。而在中国[ZhongGuo]制造业人才金字塔的上端,工程师[GongChengShi]的缺失情况其实更为严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中国[ZhongGuo]合格工程师[GongChengShi]的数量和总体质量仅位列第48位。中国[ZhongGuo]社科院发布的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也承认,中国[ZhongGuo]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这说明中国[ZhongGuo]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GongChengShi]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先后公布,2011年被看作“教改元年”,推进中国[ZhongGuo]的工程教育改革自然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ZhongGuo]教育部在此领域的最新举动,是2月16日与西门子(中国[ZhongGuo])正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西门子承诺把其在工业界最新的技术带到教育领域,将自己独具特色的工程师[GongChengShi]培养机制、员工培训体系、认证体系和企业[QiYe]文化带进中国[ZhongGuo]校园。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产学合作的核心是把来自企业[QiYe]的场景知识和来自学校的学科知识集合到学生的课程中,合作将围绕四方面展开:首先是把企业[QiYe]最新技术引入到学校,在邀请企业[QiYe]技术人员讲课和开设讲座的同时,进行学校的课程改造;其次是通过企业[QiYe]对教师的培训,把新技术传播到校园;第三是让学生参与企业[QiYe]实践;第三是通过企业[QiYe]组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学生既学到了最新的产业知识,又通过竞赛增强了能力,并且在实践中了解到企业[QiYe]文化,到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对企业[QiYe]有所了解,很容易适应工作岗位。”吴爱华说,“我们将大力推动与企业[QiYe]的合作,特别是在工程教育领域。”
这意味着,在让企业[QiYe]“走进来”的同时,中国[ZhongGuo]工程教育改革还将更加强调学生“走出去”。2009年,中国[ZhongGuo]90%的本科院校开设有工科专业,工科本科、研究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0.4%。但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一直被认为是中国[ZhongGuo]工程教育的严重“弊病”。2005年麦肯锡那份引起轩然大波的“应对中国[ZhongGuo]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就曾指出这种丰富中存在短缺的悖论。
但与此前学生主要是到企业[QiYe]参观和短期实习不同的是,目前中国[ZhongGuo]的工程教育改革把企业[QiYe]放到了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位置。根据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GongChengShi]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企业[QiYe]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全国已经有61所试点高校进入首批计划,设定了280多个专业点,从工科生中选拔真正的“工程生”。国家多部委还将联合择优在企业[QiYe]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在企业[QiYe]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未来10年内,我国10%的工科本科生、约每年10万人,以及50%的工科研究生、约每年6万人,都将成为这项计划的培养对象。
显然,能否打造中国[ZhongGuo]的“卓越工程师[GongChengShi]”,是中国[ZhongGuo]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一环。正如中国[ZhongGuo]工程院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ZhongGuo]越来越多的重大工程项目已走向世界一流水平,宏大的工程规模为中国[ZhongGuo]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俊依然对《商务周刊》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教改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ZhongGuo]在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基本模式。”
在他看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QiYe]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很有帮助。而中国[ZhongGuo]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校,这种教育体制也有其优势,比如随着工业化发展,企业[QiYe]对于生产线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ZhongGuo]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此集中培养和训练相应的人才。
“尽管两种教育模式有一些不同,但在人才培养的常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依然有不少共同点。我们尤其看好德国在技术人才培养上采取的双元制,其核心是学徒制,本质是企业[QiYe]招聘新员工,然后放到学校去,一般模式是员工三天在企业[QiYe]工作,两天在学校学习。我们将努力把这些国外经验与本土需求相融合。”刘培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