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研究 >
黑龙江地区工人阶级的成长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家史册
东北地区工人[GongRen]阶级的形成是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而黑龙江的产业工人[GongRen]则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TieLu]干线及附属工厂中。1896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密约》,从而获取了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TieLu]的特权。随着这项工程的开工和建设,筑路当局从铁路[TieLu]沿线和外省--主要是直隶和山东招募大量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主要从事土木、石工和其他繁重的体力劳动。到1900年该条铁路[TieLu]已招募了17万多人。
除了在铁路[TieLu]沿线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筑路工人[GongRen]外,设在哈尔滨市内的中东铁路[TieLu]哈尔滨总工厂还汇集着大批产业工人[GongRen]。他们中不仅有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还有一部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天津北洋机械局和吉林机械局的技术工人[GongRen],此外还有一小部分俄国工人[GongRen]。随着中东铁路[TieLu]的完工,铁路[TieLu]的附属机构--机车库(即机务段,俗称地包)、工务段、火车站、铁路[TieLu]制材厂、发电厂、印刷厂等相继建成,工人[GongRen]队伍也随之进一步扩大,到1911年,包括哈尔滨铁路[TieLu]总工厂在内的市区铁路[TieLu]员工已有3000余人。
中东铁路[TieLu]的修建和外国资本的输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从1900年开始,在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相继建起了满洲第一面粉制造公司、成发祥火磨、秋林洋行发电厂及汽船官营总局等一大批外资、中外合资或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公司企业。到1913年仅中外面粉厂就有16家。
1907年1月,根据《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的规定,哈尔滨开为商埠。随后,各国资本陆续涌入。特别是英俄两国于1914年签定《英俄协定》后,美、法、意、日等相继加入,使得他们享有与俄国人相同特权。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仅哈尔滨就有中外企业1154家(不包括铁路[TieLu]和航运企业)。
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黑龙江地区的产业工人[GongRen]队伍不断扩大。这些产业工人[GongRen]大都从事铁路[TieLu]、机械制粉、电业、航运等工作,其中最多的是铁路[TieLu]工人[GongRen]。20年代初,中东铁路[TieLu]员工近25000人,其中中国工人[GongRen]有17000多人。
在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工人[GongRen],除微薄的薪酬外,还饱受剥削和奴役。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随着职业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而资本家则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千方百计地榨取工人[GongRen]的血汗。工人[GongRen]的付出已不能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工人[GongRen]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便开始与反动当局和管理者展开斗争。
为反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黑龙江地区工人[GongRen]最早起来同殖民统治当局展开斗争的是中东铁路[TieLu]的工人[GongRen]。1900年6月,中东铁路[TieLu]富拉尔基段的筑路工人[GongRen]为争取工资、保卫生存权与路局发生冲突,结果,有数名筑路工人[GongRen]被警察打死。筑路工人[GongRen]群情激愤,放火烧毁了沙俄铁路[TieLu]当局开办的商店、房屋,拆毁了嫩江木桥,毁坏路基10余公里。负责此段建桥工程的沙俄官员惊慌回国。同年7月,齐齐哈尔工人[GongRen]与来自吉林、双城、呼兰、阿城的铁路[TieLu]工人[GongRen]近6500人包围了沙俄在哈尔滨的“护路军”,占领了沙俄军队在哈尔滨香坊的据点田家烧锅,控制了江南码头,并向哈尔滨火车站挺进。罢工队伍的浩荡声势,迫使俄军节节败退,直到8月初沙俄援军赶到才解除被围攻的局面。事后,沙俄当局公布了这次罢工的情况:“全线铁路[TieLu]被破坏达70%,建筑、桥梁、器材多数被毁,机车、客货车多成废铁,损失达7千万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