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旧王孙”溥心畬拒任伪职 拒教宋美龄画画--中国年鉴网
曾昭燏
2009年春节前夕,40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台北[TaiBei]故宫[GuGong]》完成了在央视一套的首播。从那之后到现在,媒体朋友们对于本片拍摄过程的关注和猜测,逐渐超越了它的内容和艺术性本身。在人们[RenMen]一再的追问下,我均答之以“不知从何处说起”。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境恰如礼花绽放过后的天空,茫茫然留下一片空白。
拍摄《台北[TaiBei]故宫[GuGong]》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告诉人们[RenMen],在中国,在北京紫禁城东南方向2000公里以外的一个[YiGe]地方,还有另外一座故宫[GuGong]。60年前,她从紫禁城的母体分娩出来,已经独自生长了一个[YiGe]甲子的时光,并且将紫禁城和明清皇室的遗传基因完整地保留到了现在。
一
《台北[TaiBei]故宫[GuGong]》的拍摄周期跨越了四个年度。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我不得不经常与那一座故宫[GuGong]里的许多学者进行“餐叙”或者“茶叙”。在“叙”的时候,总有一个[YiGe]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每当我向他们提出一个[YiGe]问题时,许多人总是先放下手中的碗筷或者茶具,然后将双手重叠,从桌上移下,轻轻地放在腿上,慢慢挺直上身,目光恭肃地注视着你,最后才开口说话。那做派雍容而淡雅,它拘束着我也不得不如法行事,其结果是,一场简单的“餐叙”或者“茶叙”往往被拖得很久。
每次从台北[TaiBei]回到北京,在最初的三四天里,我居然也能保持着那份雍容淡雅,但时间一长肯定原形毕露,不管嘴里正在咀嚼着什么东西,都敢毫无忌惮地对别人念叨起王羲之、黄庭坚、米芾或是宋徽宗。
那一年的中秋节,台北[TaiBei]故宫[GuGong]的老专家高仁俊一家邀请我们摄制组的全体人员共进晚餐。摄制组有十来个人,全去的话必然会把人家四世同堂的中秋家宴搅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和我们的摄像师大哥作为代表前往,希望能与老人聊出更多有关台北[TaiBei]故宫[GuGong]的掌故来。
高仁俊85岁了,老伴也83了。他是台北[TaiBei]故宫[GuGong]著名的青铜器专家。1949年1月,他作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人员,随着海沪号轮船把3500多箱文物[WenWu]从南京下关码头押运到了台湾[TaiWan]基隆港。这是从南京运来台湾[TaiWan]的第二船文物[WenWu],也是数量最多的一船。船上有紫禁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有故宫[GuGong]南迁的几乎所有的宋元瓷器,还有故宫[GuGong]与中博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铜器,比如毛公鼎和散氏盘。坐着这只船来台湾[TaiWan]的还有几个人,比如那志良、吴玉璋、梁廷炜、李霖灿、昌彼得等。如今,同舟共济的人们[RenMen]只剩下了他和昌彼得健在,其余的人早已埋骨在这座岛上了。
那个中秋节的晚上,老两口的兴致特别高。他们拿出了珍藏多年的58度金门高粱酒,左一杯右一杯地劝酒,居然把我喝到了微醺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下,我得知了一小段从未示人的往事。
60年前那个湿冷的冬日里,高仁俊就要登船了,曾昭燏女士又一次跑来劝他不要走。那一年曾昭燏40岁,官至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专门委员,而高仁俊27岁,只是中博一名普通的学者。这位[ZheWei]小弟弟对比自己大十几岁的才女姐姐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而曾昭燏对这位[ZheWei]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也是关怀有加。她希望高仁俊留下来,与她共建将来的南京博物院,因为当时的南京毕竟已是“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形势了。
遗憾的是,高仁俊没有留下。因为舱位有限,已经结婚的他只身登上了海沪号。后来,还是曾昭燏派人将高仁俊的妻子从上海接到南京,搭乘稍后的一班船去了台湾[TaiWan]。
在那些仓惶辞庙的日子里,曾昭燏拒不赴台,并且一直坚决反对文物[WenWu]迁台。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写信给她的上级、教育部长杭立武,信中的措辞颇不客气,她说:
“运出文物[WenWu],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三个月后,她又与徐森玉、王家楫等联名呼吁将迁台文物[WenWu]运回。
然而,人与物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1964年12月,曾昭燏去世,终年55岁。根据遗言,人们[RenMen]把她埋葬在她主持发掘的祖堂山下“南唐二陵”的左侧。
那一年,距高仁俊离开南京整整15年。
我问老人:“当年为什么不留下来呢?”老人将酒杯贴在唇上,说:“谁知道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呢?”然后一仰脖,把58度的烈酒倒入口中。
曾昭燏是曾国藩的曾侄孙女,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当年考古界“南曾北夏”之说中的“曾”就是曾昭燏,而“夏”则是她伦敦大学的同窗夏鼐。
这位[ZheWei]出身世宦、学贯中西、诗书俱佳的才女后来一直没有嫁人,却成全了我眼前的这对老夫妻,使他们得以在台湾[TaiWan]厮守一生,不至于像许许多多来到这里的人一样,将自己的另一半遗留在了出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