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史学大师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中国年鉴网
1967年,钱穆携妻从美国到台准备长期定居。
钱穆自学不倦,他虽无大学文凭,却成为当代大儒、史学导师。在96年的生命中,一向坚持传统的钱穆,始终给人古板、保守的刻板印象,更让他在老年成为反对者批判的目标,以至于在台湾狂飙的年代,遭受政治人物的无情践踏。钱穆在晚年多次强调,国民必须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否则不是合格的国民。这或许正是重视传统的史家所提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宣言。
一代鸿儒
钱穆自幼天资聪颖,父亲钱承沛即称赞他“前世曾读书来”。 1908年进常州府中学堂。诗人刘半农是钱穆的中学同学,瞿秋白则晚两人一届入学。
钱穆自小口才极佳,7岁就在鸦片馆为客说《三国演义》,曾为同学讲《水浒传》。16岁时,受到谭嗣同“仁学”的影响,愤而剪去长辫。因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解散,无法完成中学学业。18岁,钱穆出任无锡市郊秦家水渠三兼小学校教师,开始发表文章。19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本著作《论语文解》。
1930年秋,顾颉刚荐钱穆至北平私立燕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时年36岁。他在《燕京学报》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误言,评今、古文经学之争,震惊北京学术界。隔年转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开设中国上古史、秦汉史等课,讲授史学,终于成一家之言。
1949年,钱穆虽没有赴台,却也因为忧心时局,与不少知识分子经广州南避香港。
在香港,自认是流亡知识分子的钱穆,除在徐复观主持的《民主评论》发表文章外,又与谢幼伟、唐君毅、崔书琴等学者,借用华南中学在九龙伟晴街的课室三间,筹办“亚洲文商夜学院”,实现为中国人办教育的目的。
1950年秋,上海商人王岳峰斥资在九龙深水埔桂林街61— 65号购得新楼三楹,供作新校舍。占地虽不大,也无图书馆,但亚洲文商从此由夜校改为日校,并更名为“新亚书院”,钱穆出任院长。
钱穆虽在港办学,并没有断开与台湾的联系。随着蒋介石在台政务与各项文化建设逐渐展开,钱穆多次受邀赴台讲学。传授中国文化与历史精神。
抗战时,钱穆就数度于四川晋见蒋介石,谈及理学与历史。蒋介石托钱穆编写《清儒学案》,邀他到重庆中央训练团演讲,素有交情。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后,蒋介石不但亲自邀请钱穆去台一叙,而且由宋美龄、蒋经国招待,同时指示台湾行政当局每月拨给港币3000元,供新亚纾解资金困境。前后达4年,直到耶鲁大学提供新亚书院补助为止。1950年之后,钱穆大约每年受邀到台湾演说或与蒋介石小叙。蒋经国多会作陪。钱穆曾考虑在台兴办新亚书院分校,但因未获国民党支持。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