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历史人物 >
历史学家陈寅恪:一梦华胥四十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偶然在陈寅恪先生的诗集中,读到一首题注为“四十余年前,在沪陪李瑞清丈观谭鑫培君演《连营寨》,后数年在京陪樊增祥丈观谭君演《空城计》”的七绝,诗云:“红豆生春翠欲流,闻歌心事转悠悠。贞元朝士曾陪坐,一梦华胥四十秋。”读后心中不免些许恻怆,不能已矣。
陈寅恪
窗外依然是白雪皑皑,唯有坐在屋内闲读诗书,以慰朽骨。偶然在陈寅恪先生的诗集中,读到一首题注为“四十余年前,在沪陪李瑞清丈观谭鑫培君演《连营寨》,后数年在京陪樊增祥丈观谭君演《空城计》”的七绝,诗云:“红豆生春翠欲流,闻歌心事转悠悠。贞元朝士曾陪坐,一梦华胥四十秋。”读后心中不免些许恻怆,不能已矣。
多年以前一段与陈先生的戏缘重现脑海,真似前尘往事,恍如隔梦。想我一别南国康乐园(中山大学)已逾半世,先生归道山也已四十三载,先生与我可谓“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了。近些年社会上纪念先生的文章越来越多,我也总想写点什么,与其大段论述先生学贯中西的冰清,不如东鳞西爪地回忆先生的玉洁;与其说是“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毋宁说是在追忆自己逝去的青春年华。
1957年,我作为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的青年教师赴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进修。幼年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我,第一次亲近中大康乐园草木时,顿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感。岭南毓秀,佳木清渠,黄白鸟鸣让人亲和。然而令我终身难忘的,还是与这里寒柳堂主人的一次亲近。
那是一日周末,一位女士送来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路先生,明日上午十点半钟可否来舍间一叙,唐筼。”我知道唐师母是陈先生的太太,同为名门之后。第二日上午我便按时赴约,心中带着些许忐忑,一路打听,终于走进了陈寅恪先生晚年的居所,康乐园东南区一号,也就是海内外学人无比崇仰的“寒柳堂”。当我走上二楼时,不少老师已先到了,他们中我大多并未熟识,我作为晚辈只能静静陪坐。席间谈及戏剧,大家鼓励我唱一段,我从未拜师学戏,只是在戏片上学了皮毛,不好献丑,然盛情难却,便唱了段梅派的“女起解”。唱罢后,我有些不好意思,那时先生虽已几近失明,但仍能从他的目光中看到肯定。我顿感欣慰,心里的忐忑也少了许多。
从此之后,我每星期日都应约去先生家雅集,去得多了也便与先生和师母熟识起来。他们知我离别钱塘考妣,万里迢迢至祖国西陲,更对我如至亲般关爱。外界盛传先生脾气大,既清高且自傲,曾对中科院中古所“约法三章”,拒绝北上。然而我所见到的先生却总是祥和而平静的,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意谓如此吧!
先生为世家子弟,喜观戏文,游学欧西时常观歌剧。而到1957年,先生对中国戏曲似乎有了格外的偏爱,那年孟春,广州京剧团访问中山大学,与“教师之家”清唱并座谈,先生颇感激动,一连写了三首绝句,并总题为“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团及票友来校清唱,即赋诗三绝句”,其中一首便是上面提及的忆陪清道人观谭鑫培演出的诗句。而香港《文汇报》还刊登了一篇题为“丁酉首夏,赣剧团来校演唱《牡丹亭》《梁祝姻缘》戏题一诗”的七律。诗云:“金楼玉茗了生涯,老生风情岁岁差。细雨竞鸣秦吉了,故园新放洛阳花。相逢南国能倾国,不信仙家果出家。共入临川梦中梦,闻歌一笑似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