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国史视角 >

“新清史”研究:不同凡响的学术争鸣  
--中国年鉴

  

 

  “新清史”作为一个[YiGe]学术派别或研究[YanJiu]范式,其在学界产生的影响力度是难以估量的,其所主张的内亚、“满洲”特性或是族性等已不再是清史研究[YanJiu]中的边缘问题,在经历过“新清史”的挑战之后,重新在新的高度回归的“国家认同[RenTong]”,已经成为清史研究[YanJiu]的一种新视角。

  一个[YiGe]时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不断转换着对中国[ZhongGuo]历史的研究[YanJiu]视角与理念。早期的“欧洲中心观”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ZhongGuo]置于“冲击—回应”的话语模式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柯文则又从“中国[ZhongGuo]中心观”出发,试图以中国[ZhongGuo]自身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动力重估中国[ZhongGuo]历史的发展。延至90年代中期,“新清史”又成为美国以及西方近年中国[ZhongGuo]史研究[YanJiu]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再次影响了中国[ZhongGuo]学界。

  一场著名的论辩:满族“汉化”还是”满洲”认同[RenTong]

  那么,“新清史”是如何“打动”中国[ZhongGuo]学界的呢?

  这要从一场辩论谈起。1967年,何炳棣发表了《清朝[QingChao]在中国[ZhongGuo]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清代是中国[ZhongGuo]历史上征服最成功的朝代,成功的关键在于采取了汉化政策。三十年后,1996年罗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在全美亚洲年会上发表演讲,对何炳棣的“汉化”说提出质疑。她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QingChao]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ZhongGuo]化”,而是清朝[QingChao]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RenTong],并利用与亚洲内陆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用不同的方式统治一个[YiGe]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的多民族帝国。她强调“清帝国”与“中国[ZhongGuo]”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YiGe]超越了“中国[ZhongGuo]”的帝国,中华民族不过是一个[YiGe]想象的共同体,并提出要重新审视清史。

  何炳棣随即撰文回应,指出罗友枝在汉化和满族与非汉民族关系之间构建了一个[YiGe]错误的二分法,认为强调满族对于汉族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认同[RenTong]无需排斥对其他形式的认同[RenTong]。他通过对中国[ZhongGuo]历史上各民族汉化过程的考察,指出汉化是一个[YiGe]漫长、复杂、持续的进程,非汉民族的汉化扩充了汉文明的内涵,而满族对创造一个[YiGe]多民族帝国作出了杰出贡献。何炳棣的出发点在于论证满族建立的是一个[YiGe]“中国[ZhongGuo]”的王朝,直接抨击了罗友枝的“超越中国[ZhongGuo]”帝国模式。其论证之系统与深入,反驳之雄辩,正如定宜庄所言,迄今为止,无论在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中尚无人能出其右。而二人在观点上的针锋相对,被美国清史学界称之为一场著名的论辩。

  不过问题在于,这场辩论的影响力度在中国[ZhongGuo]与在美国及海外其他国家却是迥异,中国[ZhongGuo]学者反应相对冷淡,而美国学界却在此基础上引发了诸多命题的讨论,构建成“新清史”宽泛的研究[YanJiu]领域。正如欧立德(Mark Elliott)所言:“新清史”鼓动了包括“认同[RenTong]”、“民族主义”、“帝国”等学术讨论。近年,又将“想象的共同体”、“被发明的传统”、“地缘实体”与“国族目的论”等所有质疑民族国家之自然性质的概念,都纳入“新清史”关注的题材。此外,“新清史”也接受“族群”与“异己”的新概念,将已往认同[RenTong]的“事实”部分问题化,等等。

  一个[YiGe]新鲜的视角:将“满洲”元素纳入世界历史范畴

  尽管“新清史”的诸多研究[YanJiu]概念令人眼花缭乱,但最核心的论点还是可以集中概括为两大方面:

  一是研究[YanJiu]对象主体的转换。“新清史”由摒弃满族汉化,即以汉族为中心的研究[YanJiu]方式,转以满族自身为研究[YanJiu]主体,强调清朝[QingChao]的“满洲”元素及其独特性质。他们或从满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内部结构及作用等,来判定清朝[QingChao]有别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主张从“满洲史”的角度用满文史料进行研究[YanJiu],强调没有被汉化的“满洲”认同[RenTong],以及清朝[QingChao]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施不同的统治政策才是清朝[QingChao]统治成功的关键。这里,他们引入了种族和族群特性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提出“新清史”有时也被称为“中国[ZhongGuo]研究[YanJiu]中的种族转变”等观点。

  二是研究[YanJiu]空间的移置,主张将清朝[QingChao]纳入世界历史的范畴,并重新定位在一个[YiGe]亚洲内陆的研究[YanJiu]空间。他们认为“可汗体制”对清朝[QingChao]产生了重要影响,故“满洲政权要包含在草原帝国的范畴之中”,八旗中的辽东汉人,与八旗“满洲”、蒙古以及东北亚的部族一样,都认同[RenTong]他们与清政权之间为可汗制关系,认为正是皇权的这种复合与共主性使帝国权力得以多方面的扩张。而清朝[QingChao]对蒙古、西藏、东北和新疆等广大地区的征服,其意义在于清朝[QingChao]由此构建了其帝国形成的历史。

  如果说“新清史”仅仅在上述研究[YanJiu]视角与路径上偏离了中国[ZhongGuo]学界的研究[YanJiu]习惯,那么它带给学人的应该是新鲜异样感觉之后的某些理论思索,因为先前遭到激烈反对的对“满族汉化”的质疑,已经引起一些中国[ZhongGuo]学者的反思。诸如郭成康的《也谈满族汉化》,即是从清朝[QingChao]如何抵制汉化过程中接受汉文明,并卓有成效地维护了满族个性的过程,讨论了满汉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并最终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定宜庄在其《由美国新清史研究[YanJiu]引发的感想》一文中也认为,清王朝的儒化统治无论怎样的成功,都没能将其带到东北、西北以及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新清史”的研究[YanJiu]理念以及它所带来的学术推动作用。

  经历“新清史”挑战

  但是,“新清史”的研究[YanJiu]后置力度并不止于此。诸如,其移置研究[YanJiu]空间的预设动因在于强调清朝[QingChao]在内陆亚洲扩张的重要性,从而把清朝[QingChao]对周边的征服战争看做是类似近代西方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行为。他们使用“早期现代”的理论模式,给清代贴上早期殖民帝国的标识,认为清朝[QingChao]的中国[ZhongGuo]是早于英国或法国率先殖民的中心,这一观点的影响性颇为广泛。而夸大“满洲”元素,强调清朝[QingChao]统治与历代汉族王朝的区别,强调清朝[QingChao]统治中的非汉族因素,对“中国[ZhongGuo]”、“中国[ZhongGuo]人”以及“中国[ZhongGuo]民族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准则提出挑战,并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认同[RenTong]提出质疑,这些理论倾向,已经对中国[ZhongGuo]这个“国家”产生了潜在的颠覆性。

  对于这样的论点,中国[ZhongGuo]学界自然无法接受,于是许多学者做出明确的回应和批驳。葛兆光从寻找质疑中国[ZhongGuo]认同[RenTong]的研究[YanJiu]视角和理论依据出发,认为“区域研究[YanJiu]”、以“亚洲”或者“东亚”为研究[YanJiu]空间单位,都是对“同一性中国[ZhongGuo]历史”的质疑。而将清朝[QingChao]与元朝视为征服政体是受到西方“征服王朝”理论的影响。郭成康则梳理了清朝[QingChao]皇帝对“中国[ZhongGuo]”、“天下”等概念内涵的认识,论证了乾隆中期以后,“中国[ZhongGuo]”概念的外延已推展到新疆、西藏等广大地区。而大多中国[ZhongGuo]学者在肯定了“新清史”有助于矫正以往汉族中心论的偏差,主张民族之间的相互吸纳、多元统一的同时,又对“新清史”的矫枉过正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过分突出满族族群特征,是对清朝[QingChao]吸收融合汉族文化的史实视而不见,其背后有一个[YiGe]以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既定发展框架来裁量评判中国[ZhongGuo]历史的威权倾向。否认中国[ZhongGuo]认同[RenTong],还来自欧美的后现代史学对现代民族国家正当性的质疑。所以,“新清史”在重新审视和重组古代中国[ZhongGuo]历史时,未必完全是根据历史资料的判断,有可能是来自某种理论的后设观察。

  虽然,“新清史”的上述观点在美国学界也存在着分歧,但它对中国[ZhongGuo]学界而言,无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

  不可否认,“新清史”作为一个[YiGe]学术派别或研究[YanJiu]范式,其在学界产生的影响力度是难以估量的,其所主张的内亚、“满洲”特性或是族性等已不再是清史研究[YanJiu]中的边缘问题,在经历过“新清史”的挑战之后,重新在新的高度回归的“国家认同[RenTong]”,已经成为清史研究[YanJiu]的一种新视角。而史学研究[YanJiu]需要一个[YiGe]更国际化的视野,“新清史”无疑加快了清史研究[YanJiu]的国际化进程,对国内的清史研究[YanJiu]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刘凤云 单位:中国[ZhongGuo]人民大学清史研究[YanJiu]所)

  链接

  争鸣现场 20世纪末,中国[ZhongGuo]史学在历经变革与创新中,将一个[YiGe]个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呈现给学术界。这一文化背景下,来自西方的有关清史研究[YanJiu]的新学派、新范式催生了“新清史”。之所以称之为“新”,是因为它从观点、方法、研究[YanJiu]理念、研究[YanJiu]路径等对清史进行新的诠释。它在新鲜、另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震撼,由此引来清史学界越来越多中国[ZhongGuo]学者的关注。然而,中国[ZhongGuo]学者在肯定它给清史研究[YanJiu]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其予以尖锐的批评,于是在相关学科领域内,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学术争鸣。

  2010年8月,中国[ZhongGuo]人民大学清史研究[YanJiu]所在北京举办了“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RenTong]”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ZhongGuo]学者与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新清史”学派进行了首次直接对话。大家都认识到,在双方差异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学术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历史的传统,正由于这些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YanJiu]理念,而语言与翻译也影响了双方未能在深层次上的沟通。经过这次对话,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关问题达成了某些共识,这将对清代民族和国家认同[RenTong]问题的有关认知产生影响。但同时也认识到,学术研究[YanJiu]的进一步深入与交流的道路还很漫长。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