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国史视角 >

长时段看历史的观点是否已过时?--共和国史册

  

王家范像:李媛 绘

 

  上个世纪,在历史[LiShi]学界影响最大的可能要算法国的年鉴学派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新鲜热辣的学术理论纷纷在国内登陆,长时段看历史[LiShi]的观点是否已过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LiShi]系王家范教授主持编写的《大学中国[ZhongGuo]史》即将出版,在书中,长时段看历史[LiShi]的意识依然是贯穿的主线。在他看来,“社会[SheHui]情势”可能是我们理解历史[LiShi]的一把密钥。

  在上个世纪,风行一时的法国年鉴学派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长时段看历史[LiShi]。这个观点是否已经过时?

  王家范:反感或者说过时,不是针对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而是针对着黄仁宇的“大历史[LiShi]观”。黄氏由“大历史[LiShi]观”发挥出的具体论点不少尚可斟酌、质疑,但这一提法不应有问题。特别是搞中国[ZhongGuo]通史的,没有[MeiYou]“大历史[LiShi]观”,鸡零狗碎,一地碎片,成何体统?

  这次为高教出版社编著《大学中国[ZhongGuo]史》通识教材,多亏有陈江、张耕华全力支持,玉成全书。为了陪侍重病的老伴,半年来我一直在医院当“护工”,每天上班,雷打不动。我是断断续续地才算写完了“序论”,里面着重谈到了这个问题。

  局外人不容易理解,编写通史教材是种吃力不讨好的苦活,上手的人都会叫下回决不再干了。里面有许多苦衷和难处,其中一条,它不单纯是人物、事件、制度类专史的拼合,需要汇聚各个方面的事实及其变化,给出各个时期的历史[LiShi]总体格局以及各条块发展的综合趋势。一个[YiGe]是综合形成的整体感,一个[YiGe]是通贯前后的历史[LiShi]脉络。这两点都是年鉴学派强调的,也是过去不少大学教本欠缺的。从“长时段”看历史[LiShi],说说容易,落到实处,说到点子上,就像中国[ZhongGuo]足球,临门一脚,不是放炮飞高,便是偏离门框,所以挨批评是经常有的事。我们也有这个思想准备。

  长时段看历史[LiShi],完全是从外国引进,还是类似观念在中国[ZhongGuo]也出现过?

  王家范:史学一要叙事,二要讲理,不应该像现在说的,人为分成两派,功夫派,理论派。史学的理想境界,吕思勉反复强调应该是“理由事出,事理不违”。史事是原料。通过史料厘清辨明史实是基本功,就像各类工匠那样,有许多技术上的专门要求,需要长期训练才能习得。但从大的目标上说,史学区别于别的人文社会[SheHui]科学,在于它是专门通过史事来探析、申明“道理”的。道理有大有小。通过史实领悟“社会[SheHui]”如何演化变迁,靠着从历史[LiShi]过程中不断发现、升华的“道理”,“以过去证现在及未来”,才是史学家所需要追求的最高认识使命。那是一种对精神性(智慧性)功能的追求,仅仅有工匠的技艺,或者是简单比附式的“古为今用”,都到达不了彼岸。

  具体的历史[LiShi]功能有许多类,有浅层次的,有深层次的。浅层次的“古为今用”,例如做官的看看过去如何做官,经商的看看过去如何经商,高阳写的慈禧太后、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个时期曾经是他们个个争读的“历史[LiShi]书”。我们接触过一些人,发现真正有大收获的少。他们往往抱有实用主义的目的,注意细枝末节,揣摩模仿,对历史[LiShi]大局的变动缺乏敏感,报应临头,还在埋怨历史[LiShi]欺骗了他们。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没有[MeiYou]长远的眼光,亦即真正的“历史[LiShi]眼光”,是参不透历史[LiShi]奥秘的。历史[LiShi]不是一泓清澈的泉水,一眼可以看到底。不用深层次的眼光去穿透浅层次的历史[LiShi],也就摸不准历史[LiShi]脉搏的跳动,碰壁了、吃药了,仍然不领悟掌握人的命运的,是“历史[LiShi]的合力”!

  什么叫“穿透历史[LiShi]”?从历史[LiShi]编纂的发生学上说,“历史[LiShi]”最初本是靠口耳相传保存祖辈人与事的记忆,是为了“不坠祖业”,所以不讲究超越。到后来,先进者的眼光高一层,想从人与事的众多“经历”里寻找一些看待和处理人事的根本道理,使后人比前辈有更多的智慧,至少也学得更聪明些。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王夫之的气运学说(《读通鉴论》),都属于古代这类超凡脱俗、壁立千仞的先进者。这样的史学眼光在古代实属罕见,他们已经敏感到将一连串“短时段”历史[LiShi]通贯起来,才能透出“长时段”的大道理,里面隐含着有关普遍人性与政道的哲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西人的所谓“长时段”理论,在中国[ZhongGuo]古代先进者那里曾经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思考过。

  可是如今的史学研究已经进入分工很细的阶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看法是不是有点玄虚了,对现代[XianDai]史学研究还有价值吗?

  王家范:由于这几十年中国[ZhongGuo]古代史料开发程度的突飞猛进,历史[LiShi]的信息量猛增,学者穷个人之力,谁也不敢妄言能“地毯式一寸一寸搜索”以至于“一网打尽”。这就推动了历史[LiShi]专业分工的细化,各个侧面的专门史研究发展壮大,越分越细,而整体史、宏观性的研究反而因此逐渐举步维艰。至今没有[MeiYou]一部与明代历史[LiShi]地位相称的大《明史》,大《清史》正在编撰之中,大举措是否有大创获也未可预料,都颇能反映明清以降史料太多带来的新困惑。

  正因为现在几乎不可能再出现博览群书的“全知全能”,迫使研究者只能在断代、专史、专题的各类研究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一块“园地”,细加耕耘,走“仄而深”的道路。这种新兴的学术路向,使得历史[LiShi]环节的各类细部得到了较前更为充分的呈现,为新的综合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但也应该引起一些警觉,假若长期沉浸于相当有限的课题范围内,过于专情,久之也很容易产生偏爱甚至溺爱,表现为容易夸大所见“树木”,忽略对“森林”整体特征以及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的全局性考察。

  举一个[YiGe]类似“溺爱”的事例。在明清江南[JiangNan],人口的因素并没有[MeiYou]像马尔萨斯所预言的那样成为“经济[JingJi]灾难”。相反,中国[ZhongGuo]人口密度最高的这个地区,农、工、商贸经济[JingJi]都较为发达,劳动力密集还是一种优势。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ZhongGuo]的历史[LiShi]实践完全可能通过对以往理论的检验而得出新的理性认识——明清江南[JiangNan]这样的史实确实很可以引起对人口理论问题的反思,纠正把人口增多看作纯粹消极性的那种“马氏公式”。然而,有些研究者却想通过“江南[JiangNan]事实”去否定明清中国[ZhongGuo]人口增长过多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的“传统观点”,并且匪夷所思地居然也寻找到了农民用土法“计划生育”的史料,推理出“节育”措施使该地区摆脱了“人口危机”,江南[JiangNan]的人口增长是“理性”的。研究者没有[MeiYou]交代这种节育方法在多大程度上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更是忽略了导致人口增长不是想象中那么严重,有另外许多因素,例如长期困扰江南[JiangNan]农村的流行性瘟疫,频繁的水旱灾害,乃至因战乱造成的饥饿死亡,也包括生育、育儿方面的医药卫生技术与知识普及推广的有限性(那时儿童死于痘症的比例很高,连清代皇家也不免。尽管中医在这方面有不少名医与名著),高生育率常常被高死亡率抵冲,人口增长没有[MeiYou]如“马氏”公式说的呈“几何级数”增长。中国[ZhongGuo]古代人口的这种特殊“增长模式”是有普遍性的,江南[JiangNan]地区亦不例外。在江南[JiangNan],农民家庭如此(可惜相关文字记载稀少),城镇居民乃至士绅家庭也差不离,这在众多江南[JiangNan]文集与日记中是不难找到实证史料的。前面说到的所谓“计划生育”史料,最多只能说明中国[ZhongGuo]古代不是没有[MeiYou]“节育方法”,仅此而已。直到今天,现实经验还在教育我们,尽管计划生育在方法上已经不难,中国[ZhongGuo]人的“多子多孙”观念要有效克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种情况只有到了育儿与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生育率的降低就会成为一种“经济[JingJi]理性”,明清江南[JiangNan]显然还不是这样。由此说明“新史料”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有意义的“新观点”,决定于发现这种史料的人能否关照全局,合理地定位这种史料的价值,而不是爱屋及乌,夸大一点,不及其余,任凭主观推理,结果就完全有可能造作出新的历史[LiShi]“神话”。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