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谈科举匾额的励志之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笔者因所藏的六百余面匾额[BianE]多与中国科举[KeJu]制度相关,故以“科举[KeJu]匾额[BianE]”命名所建博物馆。
对于“科举[KeJu]匾额[BianE]”,笔者试为其作如下定义:“国家为参加科举[KeJu]考试,成绩合格被录取而获得相应等级科名(学历)的士子,依照国家旌表制度所奖授的匾额[BianE]”。
匾额[BianE],两千多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用于朝廷官方和民众生活的所有领域,门类众多。笔者之所以独选“科举[KeJu]匾额[BianE]”,首先,“科举[KeJu]匾额[BianE]”主要为官方奖授,权威性最高,因属古代功名范畴,且与仕途相关,也最为古人所重。
“科举[KeJu]匾额[BianE]”多为主持科举[KeJu]考试的高级官员题写。这些科举[KeJu]出身的官员,书法造诣极高,榜书大字风格各异,观赏性强,用典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劝勉激励之词,令人品味无限。
在笔者集藏的众多名人匾中,北京进士邵庚曾题写的“选拔”二字匾最耐人寻味。选拔二字首先表明该士子为按制度选拔而出,再则表明该士子凭借实力而非舞弊,第三层含义,邵庚曾本人身为考官慧眼识才。
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难以计数的各类匾额[BianE]之中,唯有“科举[KeJu]匾额[BianE]”科名阶梯层次分明,名次高低有序,体系完整,主线清晰。
“科举[KeJu]匾额[BianE]”是在宋代重文抑武、科举[KeJu]制度更为完善的状态下出现的,是科举[KeJu]制度与国家旌表制度相结合,用匾额[BianE]将科举[KeJu]功名物质化、艺术化的结果,强调了教化作用。
“科举[KeJu]匾额[BianE]”虽始于宋,但时至今日,真正宋代的木石“科举[KeJu]匾额[BianE]”已如凤毛麟角。本馆虽有两面题刻宋代年款匾额[BianE],但是明清重制的。古人对“科举[KeJu]匾额[BianE]”态度诚实,故重制时都刻有“重修”二字。现多数贩宋元匾者,皆将“重修”二字剔除,以求高价,反而失去了文物价值。
宣扬教化,是匾额[BianE]问世的重要功用之一,汉代已经确立为国家制度。这在《后汉书》中有载录:“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这项制度为各王朝所承袭,成为移风俗、美教化、安邦治国、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手段,以致对社会治乱和国家兴亡产生巨大影响。
一面面匾额[BianE]高悬于登科及第士子家大门之首,一方面标识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之荣耀,从教化角度说,则是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和楷模。尤其是高高镶嵌在精美牌坊牌楼上的“科举[KeJu]匾额[BianE]”,更是影响和引导无数人踏上追求功名的科举[KeJu]之路,使读书做官成为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将“科举[KeJu]匾额[BianE]”的教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科举[KeJu]匾额[BianE]”在教化中的宣扬,在宣扬中的教化,帮助科举[KeJu]制度延续了1300年之久。
“科举[KeJu]匾额[BianE]”作为教化形式,其持久性、彰显性、观赏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无论现代传媒如何发达也难以替代。古老的传统文化,用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形式来传承效果最佳。因为匾额[BianE]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姚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