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古代女子的花钿:杨贵妃死时无尽凄凉--中国年鉴
□栏目主持 梁巍
□讲解嘉宾 曹丽芳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花钿是我国古代女子[NvZi]面部妆容的一种特殊饰品,也是我国服饰、美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爱美、爱打扮,绝对不是现代女性的专利。早在我国古代,化妆便已是流行[LiuXing]时尚,更是一门艺术。在诸多化妆品中,花钿有着悠久历史,又最为女性所喜爱。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NvZi]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的装饰物,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ShiQi],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宋元时渐趋没落。如今,在女人的脸上早已看不到花钿的妆面,但有关花钿的美好传说[ChuanShuo]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
话历史 秦始皇曾让宫人贴花子
关于花钿的起源,民间流行[LiuXing]着许多传说[ChuanShuo],有人说源于汉代,有人说源于六朝,也有人说源于唐代[TangDai]。曹丽芳介绍说,如果追溯我国女子[NvZi]在面部描绘或粘贴装饰图案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ShiQi]就兴起了,“比如,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的脸上,就点有呈梯形状的三排圆点,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的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这应该是花钿的雏形,所以花钿的起源要远远早于民间所传说[ChuanShuo]的那样,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ShiQi]。 ”
有文献记载的花钿出现在秦始皇时期[ShiQi]。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 ”曹丽芳介绍说,“贴五色花子”指的就是粘贴“花子”面饰,“花子”即为后来的花钿。汉承秦俗,并受楚文化的影响,“花子”应该相当流行[LiuXing]。三国时开始流行[LiuXing]“靥钿”,这种特定位置的妆饰一直到唐朝还很盛行,晚唐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误伤邓夫人颊,医以白獭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灭,有赤点,更益其妍……以丹青点颊,此其始也。 ”南北朝时,南朝兴起了“梅花[MeiHua]妆”,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花钿。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里写到的“对镜贴花黄”的“花黄”,也是当时流行[LiuXing]的一种女子[NvZi]额饰,应该是花钿的一个类型。这种妆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方法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于额头,或在额间涂上黄色。除了《木兰诗》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美女篇》里也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写。
说发展 花钿妆在元代淡出历史
唐朝时,额黄依然流行[LiuXing],初唐卢照邻就有“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的诗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诗写道[XieDao]:“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唐代[TangDai]已是花钿使用的鼎盛时期[ShiQi],女子[NvZi]面部的妆饰有了多种颜色和形状。五代十国的服饰承袭唐代[TangDai]并且有所发展,花钿继续盛行。曹丽芳介绍,成书于后蜀的《花间集》中,在描写女子[NvZi]的日常生活和妆饰容貌时,有很多以花钿写意的词句,如顾夐《荷叶杯》里写道[XieDao]:“小髻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 ”甚至有女子[NvZi]把各种花钿贴满面颊,如欧阳炯《女冠子》词里写到的情形:“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到了宋代,随着崇尚淡雅之美风气的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至元代,花钿终于淡出了女子[NvZi]的妆台。从此以后,唯有在一些传世的书画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人们才能找到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LiuXing]了一千年的时尚饰品的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