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清政府为筹军费广设厘金局--国家年鉴(2)
厘金是清后期“影响最深”新税种
关于厘金的起源,通行说法是弥补军费缺口,且筹军费也确是其开征的重要原因。但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的起征还有更深层面的因由。
近代名学者罗玉东,在其《中国[ZhongGuo]厘金史》中分析道,清代税制结构中,商税明显偏弱,财政收入缺乏弹性。因而,在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以往捐纳报效等临时筹款措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重在征商的厘金制度兴起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开征厘金时,五口通商已过十年,清朝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为商业税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前,就有人请征商税,充实财政。道光二十三年,有人认为征商太轻,仅“关有征而市无征”,富商大贾拥资营利而不纳赋税,与农人比较,负担过于不均,于是奏请征商税。罗玉东认为“新商税厘金的产生,是清廷镇压革命的需要和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厘金制在全国[QuanGuo]是何等状况?
中国[ZhongGuo]社科院专家郑起东在《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中分析:“论厘金者,首重江南[JiangNan]。因为江南[JiangNan]厘金,实占全国[QuanGuo]厘金总数绝大部分。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六省即占全国[QuanGuo]厘金总数的64%。华北厘金,绝对值上一直较江南[JiangNan]为小。”至于河南[HeNan],所占比例更小。原因是“河南[HeNan]商品经济不发达,同时河南[HeNan]又是平原,受限于地理,只有几个地方可设卡收费”。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徐春燕分析。
整个华北地区征收厘金,是在咸丰[XianFeng]八年(1858年)从河南[HeNan]开始,背景是因捻军活动,清军粮台支应不继。于是胜保(内阁学士充军事将领)和毛鸿宾(清名臣,曾为两广总督)驻兵周口,借商捐以资军食,并奏请河南[HeNan]巡抚英桂,“设立省局,抽取商捐,统名厘税,后因其法,以次推广”。河南[HeNan]省第一批设三个,即赊旗店、陕州、开封。
到同治四年(1865年),河南[HeNan]如荆紫关、往流集、乌龙集、蒋家集、周家口等水陆市镇,如河内、新野等州县,“一律分设厘卡,委员经收”,之后在全省铺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河南[HeNan]二省还同设厘金局于安阳,称直豫厘金局,河南[HeNan]、湖北二省同设厘金局于汉口,称为鄂豫厘金局。
河南[HeNan]厘金数量,据《中国[ZhongGuo]厘金史》记载,从咸丰[XianFeng]八年(1858年)至同治七年(1868年),除二三年略增减外,每年都在五六万两间。从同治八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这34年间,每年都在六万至十万两间。之后开始大增,光绪最后三年增至20余万两。到宣统元年(1909年),更增至40万两。宣统三年(1911年),达到了67万两。
大增的原因是清廷危急,军费大增。而厘金“大增”官逼民反,更加剧清廷危急之势。
到了民国时期,河南[HeNan]厘金仍因旧制,只是在1912年改名为统税。1916年,河南[HeNan]厘金收入为60余万元,1923年激增至200余万元,原因是火车货捐大为增加。
厘金是清后期征收范围最大、苛扰最重、影响最深的一个新税种,它共分四类:百货[BaiHuo]厘、盐厘、洋药厘(进口鸦片)和土药厘(国产鸦片)。按清户部规定,四类厘应各自成系统,实际上除盐厘自成体系外,洋药厘土药厘都与百货[BaiHuo]厘相混,故一般所说厘金,都指百货[BaiHuo]而言。
百货[BaiHuo]厘举办最早,范围最广,凡一切日用所需物品,都在征税范围。百货[BaiHuo]厘税厘本为1%,故名厘金。后来各省税率越来越高,一般为4%到10%,最高达20%以上。
厘金开始是通过税性质的税收,其后发展为产、运、销三个环节同时征收,又具有出产税、交易税和营业税性质。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哲美森在《中国[ZhongGuo]最新度支全录》中说:“近来各省官吏,利用厘金之名,推广其义张其欲壑。落地税之设,是其一也。此外内地所设之制造工厂,亦向之征课重税,而混合于厘金之中。”
赊旗店厘金局是河南[HeNan]首开的一家厘金局,它是个镇,却设三品道台管理的厘金总局,破格之至,这又是为什么?小镇大衙门到底是何模样?在近80年时光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