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军旅作家张正隆奔波采访20余年 为给东北抗日联军著书立传--中国年鉴网

  

军旅作家张正隆奔波采访20余年 为给东北抗日联军著书立传--中国年鉴网

军旅作家张正隆奔波采访20余年 为给东北抗日联军著书立传--中国年鉴网

《雪冷血热》封面 作者张正隆

  军旅作家张正隆住在大连,他家距著名旅游景点老虎滩只有两站地,但是张正隆始终没陪老伴去过。65岁的张正隆说:“我就是没有时间,每天工作15个小时,哪有时间去转!”

  张正隆心里明白,他是陷在关于东北[DongBei]抗日联军的写作中不能自拔了。为了能够给东北[DongBei]抗联著书立传,张正隆奔波了20余年,采访[CaiFang]了约70位抗联的老战士[ZhanShi],这个使命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近日,他的新作《雪冷血热》正式面世。书中生动地展现了东北[DongBei]抗联可歌可泣的悲壮战史,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LiShi]细节,都是首次对外披露。对于张正隆来说,将真实的历史[LiShi]告知后人,这是一个[YiGe]作家的良心和责任。

  为省钱,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

  早在1987年,张正隆就决定要写有关东北[DongBei]抗联的纪实文学。“我是东北[DongBei]人,当了一辈子兵,是个作家,写东北[DongBei]抗联是我应该干的活儿。”张正隆说,他从小就喜欢听东北[DongBei]抗联的故事,写作只是让从小埋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罢了。“我要把这本书献给生我养我的黑土地,献给无愧于黑土地的先人、同辈和后人。”

  1989年起,张正隆开始筹备《雪冷血热》的写作。光是为了搜集资料和寻找抗联老战士[ZhanShi],他就花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抗联当年[DangNian]在东北[DongBei]活动过的50多个县,张正隆大都跑到了,每到一个[YiGe]地方,他都要采访[CaiFang]个把月左右。“我去当地的党史研究办公室里查阅资料,一进去尘土飞扬,档案拿近一看,总要吸一鼻子灰,每天吐的痰都是黑的。”

  过去农村环境差,张正隆采访[CaiFang]归来,把虱子、跳蚤也一起带回了家。张正隆的女儿很调皮,她把从爸爸身上发现的虱子抓到小瓶子里,再盖起来,当成了宠物,这让张正隆哭笑不得。“但后来我有经验了,回家先让爱人烧一锅水,把衣服脱下来,烫烫再说。”张正隆笑谈往事。

  为了给东北[DongBei]抗联立传,自己究竟花了多少钱?张正隆没有一本明细账,“怎么也得有10万元吧。”上世纪90年代末,他去县里采访[CaiFang],县城已有了出租车,但他舍不得花这笔钱,于是就打上一辆“蛤蟆车”(三轮摩托),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颠腾了三四个小时。很多有关东北[DongBei]抗联的资料保存在俄罗斯和朝鲜,可是张正隆却没有能力支付出国费用,这件事情让他至今都觉得遗憾。

  老人[LaoRen]一去世,就把历史[LiShi]带走了

  东北[DongBei]抗联是文学的富矿,但是要想找到那些老人[LaoRen]却并非易事。在采访[CaiFang]过程中,张正隆逐渐找到了诀窍:“摸到一个[YiGe]葡萄,就能摸到一串。抗联老人[LaoRen]之间都有联系,找到一个[YiGe]人就能找到一串。”在《雪冷血热》一书中,他总共采访[CaiFang]了约70位抗联老战士[ZhanShi],其中重点采访[CaiFang]的就有20多位。在张正隆看来,这些采访[CaiFang]是真正带有抢救性意义的,“只要有一个[YiGe]老人[LaoRen]去世,他就把那段历史[LiShi]带走了。”

  张正隆记得,他采访[CaiFang]原黑龙江政协副主席张瑞麟时,这位老战士[ZhanShi]已患上了脑萎缩。张瑞麟的夫人告诉张正隆:“老张什么都记不得了,但还记得抗联,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把最美好的生命都留给抗联了。”原黑龙江政协副主席王明贵的夫人曾对张正隆说:“小张,你跟他少谈点儿,谈多了他兴奋,心脏病高血压要发作,你哪怕早来三年,谈几天几夜都行。”

  还有一位叫曹曙焰的抗联老战士[ZhanShi],家住在大连孙家沟部队干休所,离张正隆家不算太远。每天上午8时,张正隆都会到曹曙焰家准时报到,每回都要聊到中午才肯罢休。他去得勤,问得多,就这么采访[CaiFang]了一个[YiGe]来月,连曹曙焰也不得不说:“小张,你连我骨髓都榨干了,真的没什么好谈了。”

  当年[DangNian]张正隆采访[CaiFang]的抗联老人[LaoRen]大多已80岁高龄,许多人连话也讲不清楚。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农民,一谈到抗联那段历史[LiShi],他们都很自豪,也很激动。张正隆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每次采访[CaiFang],老人[LaoRen]还没淌眼泪,我的眼泪先淌下来了。”张正隆说,他的采访[CaiFang]和写作,一直是在压抑和悲壮的情绪中进行的。

  震撼细节,一辈子也忘不了

  抗联老战士[ZhanShi]们讲述的战斗故事和历史[LiShi]细节是如此震撼,张正隆一辈子也忘不了。

  曹曙焰告诉他,1938年以后,日本[RiBen]侵略者加紧建立“集团部落”,把抗联和老百姓隔离开来,抗联战士[ZhanShi]便过起了“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树皮是食粮,火是生命,森林是故乡”的野外生活。冬天抗联官兵就在火堆旁边睡觉,零下30摄氏度左右,树干冻得嘎巴嘎巴都裂开了,连手指头都能伸进去。一个[YiGe]生动的细节令张正隆印象深刻:“那么冷的环境下,连许多枪都打不响了,只有捷克式机枪和步枪还能打响,而且到了零下40摄氏度,火苗颜色也不再是红色,而是蓝色。”

  那时候,抗联官兵把枪抱在怀里,就在火堆旁睡觉,随时都准备马上爬起来战斗。抗联老战士[ZhanShi]、原黑龙江省体委主任王钧清楚地记得:“晚上在火堆旁,值班的睡熟了,有人翻翻身就滚到火堆里了,到第二天才发现,有的身体烧掉了半截,有的就只剩下了脑袋。”

  还有的抗联老战士[ZhanShi]回忆说,许多战士[ZhanShi]肚里没食儿,冻死了,人坐在那里,像冰雕一样,双手做烤火状,脸上还挂着微笑。“冻死的人往往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描述的情景差不多。”张正隆这样总结抗联老战士[ZhanShi]的自述。

  “能叫你打死,不让你吓死”

  采访[CaiFang]过程中,有位老人[LaoRen]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影视剧里抗联人的穿戴,和我们当年[DangNian]有些不一样。”这句话提醒了张正隆,还原真实的历史[LiShi],把深藏多年不为人知的细节公之于众,这是他的责任。在通过细节诠释抗联精神的同时,张正隆渴望通过他的调查和寻访,触摸到历史[LiShi]的真实;而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历史[LiShi]原貌,尽管饱含着对抗联战士[ZhanShi]的深厚感情,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张正隆并未进行任何过度的粉饰。

  “过去受环境的影响,有的史实不便披露,其实在相关档案里都有记载。”张正隆举了个例子,“东北[DongBei]抗联当初打日本[RiBen],是为了武装保卫苏联,这也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自己都保卫不了,怎么保卫苏联呢?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LiShi]。”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有关抗联的珍贵档案,当年[DangNian]都被日本[RiBen]侵略者烧毁了。

  张正隆直言,东北[DongBei]抗联最多时有11个军、3万余人,装备也不好,而日本[RiBen]关东军最多时达70万人;抗联没有、也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战斗和战役,一般歼灭几十个日本[RiBen]鬼子就算是大捷。“当年[DangNian]抗联就是今天这儿端个伪警察署,明天那儿扒毁铁路、伏击敌人,游击战、麻雀战,不断地歼灭、骚扰敌人。”自然环境那么恶劣,敌人那么强大,抗联一直在战斗,“能叫你打死,不让你吓死”,这就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抗联精神”。

  经典记忆

  战士[ZhanShi]们曾捡马粪里的苞米粒维生

  当年[DangNian]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最苦的莫过于爬雪山过草地;而参加过长征的陆定一则说:“在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RiBen]无条件投降,前后14年中,东北[DongBei]抗日联军的牺牲奋斗,最为惨烈。”这句话,被张正隆原封不动地引用到了自己的书中。

  抗联的战斗生活有多艰苦?张正隆这样写道:“东北[DongBei]地区半年雪封,抗联战士[ZhanShi]常常裂肤断指,每年冬天都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他以1932年11月19日的一场战役为例,“日军多门师团侵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夜间强行军,气温骤降,6000人冻伤,占全师团的三分之一,保障有力的关东军尚且如此,一无后援、二无根据地、三无领导的抗联部队境遇可想而知”。

  按照张正隆的记述,1938年后,日军在东北[DongBei]到处制造无人区,进行经济封锁;当年[DangNian]冻死、饿死的抗联战士[ZhanShi],比战死的还要多:“抗联没留下几座坟,就是因为冬季冻土难刨,以雪掩尸已经算是体面”。没有粮食时,抗联战士[ZhanShi]甚至捡过敌人留下的马粪中的苞米粒吃。抗联名将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而老人[LaoRen]们告诉张正隆,“那样的胃,在抗联战士[ZhanShi]中很普遍。”(记者路艳霞)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