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红色中华第一书”--中国年鉴网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新华社发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第一版封面
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重温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可以断言,对中国近百年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无疑是《共产党宣言》。经专家统计,自1920年8月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以来,各种中文译本超过20种。90年来,《共产党宣言》是我国印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单行本,有之称。《共产党宣言》的各种早期中文版本均是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献,其中尤以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最为珍贵,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与纪念意义。
1848年1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12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而起草的纲领性文献。1848年2月24日,由马克思执笔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以德文正式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从只言片语开始
在中国,首次登载《共产党宣言》内容的出版物是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从1899年2月到4月,《万国公报》第121至124期上,刊载了一篇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其中首次提到了《共产党宣言》中“资产者与无产者”一节中的一段话。
190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的日本福井准造所著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其中以较长篇幅介绍了马克思学说,并简要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的写作过程及主要内容,还引录了《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段话:
“同盟者望无隐蔽其意见及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贯彻吾人之目的。惟向现社会之组织,而加一大改革,去治者之阶级,因此共产的革命而自警。然吾人之劳动者,于脱其束缚之外,不敢别有他望,不过结合全世界之劳动者,而成一新社会耳。”
1903年,马君武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第二卷第11号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一文,其中提到了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附录了“马克司所著书”,依次为《英国工人状况》、《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这是迄今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目的文字记载。
在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刊的机关报《民报》上,多次发表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文章。如在1905年底至1906年初的《民报》第二、三号上连载了朱执信(署名势伸)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首次重点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并以较多的笔墨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部分内容。
1907年8月,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在1907年至1908年间,这个留日学生团体的机关报《天义》曾陆续刊登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部分译文。《天义》报曾多次报道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的消息。如在《天义》第八至十卷合册中,即刊有《共产党宣言》“已由社会主义讲习会请同志编译,不日出售”的新书预告。从《天义》报的记载来看,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很可能在这期间已完成,但是至今未能发现完整的译作实物传世,仅在《天义》报上看到部分的《共产党宣言》译文。
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海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中心。这一时期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译介的文献主要是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二期上刊登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一文。此文对《共产党宣言》作了概要介绍,并译载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称赞《共产党宣言》“不啻二十世纪社会革命之引导线,大同太平新世界之原动力”。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进入了新阶段。1919年4月,在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每周评论》第16号上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部分的几段重要文字的译文。其译文与现行本十分接近。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和第六号上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中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段落,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和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文初版首印一千册
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时,《共产党宣言》片断文字和部分章节的翻译,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与理论渴望。因此,陈独秀认为应尽快把《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出版。当时,担任上海《星期评论》主编的戴季陶计划找人翻译《共产党宣言》,在《星期评论》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后,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陈独秀当时正在上海主编《新青年》,也极表赞同。于是,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共产党宣言》的日译本,陈独秀请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共产党宣言》的英译本,一并提供陈望道作为翻译的底本。
1920年4月,陈望道译完了《共产党宣言》,他带着译稿来到上海,请李汉俊校阅,再转请陈独秀审定。陈独秀对此译稿非常满意,将文稿交给戴季陶,准备在《星期评论》上连载。不料,该刊因“言论问题”遭到查封。
当时陈独秀在《新青年》编辑部一人独当编务,于是请陈望道前来协助杂志的编辑。此时,共产国际东方局派俄国人维经斯基作为代表来华,联系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抵沪与陈独秀见面,共商建党之事。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共有八名成员: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时在日本)、杨明斋、李达。
陈独秀在筹建中国共产党时,深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译本相当缺乏,因此与维经斯基商议,筹措经费印刷《共产党宣言》译稿。经维经斯基提供经费,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十二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厂,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初版的《共产党宣言》首印一千册。此书32开,竖排平装,封面以红色印刷书名与马克思肖像;内文以五号铅字印刷,共56页,每页标“共产党宣言”眉题,文中部分专用名词后注有英文供参照。封面标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作者标注为“马格斯、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同年9月又印了第二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错印的书名,书封上的书名和马克思肖像也由红色改为蓝色。为了能让读者买到《共产党宣言》,陈独秀等人于1920年9月30日巧妙地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编了一个通信形式的新书广告:
“你们来信问《陈译马格斯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多,没功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的话:一、“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二、……凡研究《资本论》这个学说系统的人,不能不看《共产党宣言》,所以望道先生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功夫,把彼全文译了出来,经陈独秀、李汉俊两先生校对……”
之后,《共产党宣言》在几个月里重印了十几次。《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沪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