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江泽民在上海1985-1989》(节选)改造振兴上海要靠科技进步--国家年鉴
《江泽民在上海1985-1989》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五年,江泽民同志看望周谷城教授
上图:1985年10月2日,江泽民同志登门看望著名作家巴金
左图:1997年10月30日,江泽民同志访美期间,专门安排时间探望了自己的老师、定居美国的教育界资深专家顾毓琇教授。
1988年8月6日,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作序言
改造振兴上海要靠科技进步
1985年3月,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聆听了邓小平同志热情洋溢的讲话。七年前,也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有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科学的春天润泽神州大地,带来了我国科技的全面复苏。七年后,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进一步提出,要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作为工程技术专家出身的江泽民同志深切地感到邓小平同志的讲话高瞻远瞩。面对世界新的技术革命,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科技体制问题,目的是为了把生产力搞上去。而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一个极大弊端就是科技和生产脱节,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使科技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不久,江泽民同志离开电子工业部调到上海工作,他把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定的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付诸上海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
1985年9月4日,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来自全市各系统的2000多名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这是江泽民同志当选上海市市长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大会。为了开好这个会,在江泽民同志主持下,市长办公会议多次听取会议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明确了大会的指导思想是:动员全市40万科技人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投入科技体制改革和改造振兴上海的洪流,为实现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会议开了一整天。大会开始前,江泽民同志和市有关领导一起接见了在科技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22名老中青科技人员。接着,上午的大会由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与会者听取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和部分委办的发言。在下午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围绕科技工作者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完整理解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技术进步的关键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五个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上海拥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40多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20多万,是科技人才荟萃之地,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各级领导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要造成和保持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最大最优。从市政府开始,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真正像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当好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每年为知识分子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不要口惠而实不至。江泽民同志这番讲话,至今让科技界人士难以忘怀,这对推进上海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是最有力的动员和号召。
1988年元旦刚过,《解放日报》头版醒目位置发表了一篇江泽民同志的署名文章《技术进步是上海经济新格局的支柱》。他在文章中指出:上海经济发展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面对新老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以及我国沿海地带不同层次开放的新态势,上海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继续发挥老工业基地作用,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走外向型经济的道路,科学技术进步是关键。他认为,上海不能只满足于为国内市场提供一般产品,应该更多地起到技术上的“二传手”作用,在技术上先走一步,与国际水平靠得更近些,比国内水平跑得更前些。他指出:上海工业正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技术上的差距,上海显得力不从心;国内兄弟省市也缩小了与上海的差距,并在有些技术上超过了上海。但上海仍然有着许多有利条件,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要从上海实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技术进步道路。他强调,上海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职工都要统一和提高认识,离开了技术进步,上海的弱点会越来越暴露,优势则越来越削弱,上海改造振兴就可能延缓,对此,应该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他预言:一旦科技进步渗透到上海经济构成的每一个细胞,巨大的技术进步必将对上海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对科技进步重要性的这些精辟论述,有力地指导着上海把建国以来形成的自主开发、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把充分发挥上海科技优势与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上海经济新发展。
在江泽民同志的心目中,上海工业与科技都是很有优势的。工业系统有140多个行业,从消费品、装备类产品到基础原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科教系统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几十所大专院校,专业齐全,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科研体系。但是这两支力量没有很好地融合。如何使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力量两者结合起来,成为江泽民同志关心的重要问题。他认为,把工业和科技“两张皮”变成“一张皮”,上海经济就有了希望,上海科技人员也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坚决执行这个方针,把这一时期上海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放在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发短、平、快技术以及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先进科学技术等方面。他采用的主要办法是:以重大项目为桥梁,促进上海科技优势向大中型企业转化;运用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把工厂企业与科研院所连接起来;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科研院所中标后负责突破技术,工厂负责提供攻关经费和技术产业化,中标合同由法律部门予以公证。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总揽全局,结合上海潜在的科技力量优势,把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纤通信、微电子及计算机、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作为“七五”期间上海发展新技术的六大重点领域,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人工胰岛素等开发应用跨入世界前列;新型材料方面,如用于陶瓷发动机的高温结构陶瓷研究具有国际影响,用于高能加速器的特殊晶体研究和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光纤通信初步形成了光纤、光缆、元器件、光电端机的科研、生产和工程配套系统;微电子及计算机已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上海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入轨精度高、性能稳定,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与此同时,上海轻、纺传统工业加快改造和更新,钢铁、石化、汽车、民用飞机、电子、电站设备等六个新的支柱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成长。1988年,市政府又确定了14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攻关会战,其中包括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微型计算机、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光纤通信、程控电话、30万吨乙烯和30万吨合成氨装置国产化等重大项目。这些重大决策以及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增添了后劲。
在推动科技与生产结合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十分强调要放眼全球,瞄准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找出差距,下决心去追赶。他认为,唯有这样上海的工业才有希望,才能上一个新水平。1989年初,市经委和科委准备在上海展览中心联合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会,把上海重点行业及产品与国外同行业及同类产品作对比。江泽民同志闻讯后对此大加赞赏,表示全力支持。他把有关部门同志找到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上海人绝不能做井底蛙,关门称“王”,一定要看到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有句古训,“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他还特别强调,要讲究实效,不怕露丑,没有找到差距的产品不得进馆展览;布展时差距要突出、醒目,不要留情面,要让大家看了发急出汗,坐不住。在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和鼓励下,重点行业和企业放下了老大自居、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包袱,纷纷对照国外先进水平揭自己的短、亮自己的丑。
展览会开幕的那天,江泽民同志刚巧从外地出差回上海。他一下飞机,就风尘仆仆驱车前往展览中心为这个展览会开幕剪彩。他还仔细观看了每个展台,时而在展板前伫立良久,对陪同参观的同志说:“发展工业所选择的参照系很重要。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就像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竞赛,只有瞄准奥林匹克水平,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展览会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工业部门提出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通过举办难题攻关招标信息发布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洽谈,当场签订难题攻关合同34份,达成攻关立项145项。这次展览会后,上海出现了新的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