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窑洞里发出了改变历史的声音--国家年鉴

  

窑洞里发出了改变历史的声音--国家年鉴

来到延安,印象最深的便是这里的窑洞。

  那一孔孔窑洞,静静地安坐在半山腰。门前,树影婆娑,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个窑洞门口都钉着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

  杨家岭的早晨,记者随着踏访的人流走进窑洞。一张旧木床、一条桌案、四壁黄土、一盏油灯,简陋到不能再简陋。很难想象,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一篇篇震撼世界的文章,发出了改变历史的声音。

  今年9岁的小义务讲解员刘欣梓领着我们回到那段窑洞岁月: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自保安(今志丹县)迁到延安,毛泽东在延安先后居住过四处窑洞。昏黄的煤油灯下,他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

  物质的匮乏并不能消磨共产党人的斗志,反倒能激起最大的热情、最强的理性。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一面红色的著作墙,由毛泽东在延安所写理论著作的各种版本拼合而成,包括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外文版本,将毛泽东纵横四溢的才华和犀利的思考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面壁黄土,心忧天下,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思想得以发展成熟,不断完善,形成体系。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6篇文章,有112篇在延安时期写就。在杨家岭土黄色的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会议召开,首次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也就在这里,也许是全世界最小的指挥所里,凭着一张作战地图、一个烟缸,毛泽东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窑洞恐怕是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之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当年的老照片述说着这片热土的青春和繁荣。人们朴实、热情,充满活力;人们战斗、劳动,歌唱生活,比起此前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叶坪、井冈山根据地的茨坪,延安十年,中国共产党经济社会的建设能力等又有了进一步提升。

  发展工业,改善交通,繁荣市场,兴办学校,设立医院,鼓励文艺创作……一孔孔土窑洞,带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陕甘宁边区。

  在杨家岭窑洞前的一方小桌,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特朗后来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华侨领袖陈嘉庚造访延安窑洞后,发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浩叹。

  的确如陈嘉庚所预言,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而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和陕北的窑洞切肤相关。

  “窑洞就是母亲。陕北窑洞以其特有的宽厚、敦实,接纳包容了这支队伍,同时也用温暖的黄土和小米汤滋养了这支英雄的队伍,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初步结合。”家住渭南市澄城县水莲古村的史俊斌每次来延安,都爱去窑洞转转。在他看来,陕北窑洞和中国革命的结合,充满戏剧性的偶然,更有某种必然。

  如今,陕北的窑洞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在柳林镇新茂台村,整修一新的房屋,太阳能路灯,满山坡的绿海——新农村的景象令人称叹。村支部书记高生贵告诉记者,十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窄窄的山沟里零星散落着几孔烂土窑,里面用几根棍子撑着,不时有土灰掉落。如今,在政府指导下因地制宜,村民们在山的阳面栽种苹果树,山的背面种上松柏和槐树,去年全村53户159口人均纯收入2.3万元。高生贵说,现在躺在热乎乎的炕上,睡着都能笑出来。

  窑洞还成了陕北民俗的载体,在红色旅游和民俗旅游中大显身手。安塞腰鼓敲起来,陕北民歌唱起来,“延安过大年”、“万花山牡丹节”、“中国·洛川国际苹果节”、“延川红枣文化节”、“安塞文化艺术节”等节会,成了延安响亮的品牌。

  在井家湾的窑洞前,几杯酒下肚,头扎羊肚巾的何胜堂抱着跟了他35年的三弦,脚打节板,情不自禁唱起了一段自编的说书:“陕北的人最爽啦,住的窑洞睡的炕,吃的小米喝的汤,穿的皮袄面子光,走走扭扭把酸曲唱……”(颜维琦 张哲浩)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