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游必有方”一解--中国年鉴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出远门,也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心中有数,不担忧。”作为权威解释的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朱子集注》)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的原意,是否符合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

  由于我们今天读到的古文多是经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现代标点、注释和语译的,这就难免产生与原意的距离和读者相互间的歧解。所以,要搞清这句话的原意,首先要搞清“游”和“方”在这句话中的准确释义。

  “游”。通常的解释有“行走、游玩、游览、游历”;也有解释为“交游、来往”的。如《史记·魏其武安侯立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还有“游宦”,意思就是在外做官。如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游宦久不归。”另有一说为“游学”。有两种解释:一为“远游异地,从师求学”;二为“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的人。”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游说诸侯,希望得到赏识而求得一官半职,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孔子自己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介自己的治国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要说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里打工或者到别处去游玩则是绝无可能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判断孔子所说的这个“游”,准确的释义应为“游学”或“游宦”。

  “方”。与“圆”相对。《孟子·离娄上》:“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有释为“方向、方位”的,引申为准则。如《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毛传:“方,则也。”方正;正直。《淮南子·主术训》:“智欲圆而行欲方。”方术;道术。《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即“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做,这才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亦指方法。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从这些释义来看,如果把“方”解释为方向、去处,未免流于简单。其实,大多数人要出远门总会有个方向或去处,不会漫无目的地游荡。而对父母来说,子女要离家出远门,即使有明确的方向、去处,甚至有很好的工作、地位、收入,仍然会把子女的冷暖挂在心上。所以这个“方”并非作“方向、去处”解。当然,要准确释出“方”的含义,还得结合《论语》的主旨。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我们通常讲为人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就是“孝”。其实,“孝”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孝”的方式更是多样的。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为孝。孔子说,“一个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么除了生病,就没有什么事可使父母担心了,这就是孝。”此种孝是最高层次的孝。(白子超)

  既如此,孔子所说的父母之担忧,究竟是什么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孔子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说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符合当时社会认同的道德准则,他就可以说做到孝了。”由此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既不是说子女出远门,无法在家服侍父母;也不是说子女出远门,会让父母担忧他们的饮食、冷暖,而是说子女离开父母外出游学、做官,父母无法观察他的志向,也无法督促他坚持道德准则了。所以,孔子才说“父母在,不远游”了。

  再从“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结构上来分析,“不远游”后面应为“分号”。这是一个多重复句。以“父母在,不远游”为主句,以“游必有方”为补述副句。“必有方”是对“游”的原则规定或前提。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方”就是“准则或原则”。至此,我们就可以释出较准确的文意:“如果出远门,经过游说,得到某位诸侯的赏识而谋得一个官位,必须坚持‘仁’道之方,坚持道德规范。否则,就不要去远游。”可见,子女外出游学、做官,父母担心的不是冷暖,而是担心子女“其志、其行、其道”是否会改变。因为,在孔子看来,孝是仁之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孝;即使远离父母,仍然坚守道德准则,是孝;如果身体也健康,父母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那就是大孝了。

  朱熹说过:大抵圣贤之言,多是略发个萌芽,更在后人推究,演而伸,触而长……所谓微言大义,见仁见智在所难免。然朱子本人对“游必有方”的权威注释,似乎浅显了点。仅涉及父子间最起码的沟通联系问题,何劳孔圣人叮嘱?(赵宗仁)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