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国家年鉴
马敏 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湖北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晚清时期,孙中山基本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科场失利者,一位被妖魔化的充满叛逆思想的革命党人,一个大半生都在国外飘零的异类。状元资本家张謇曾这样评价孙中山:“今中山死矣,其功其过,我国人以地方感受观念之别,大抵绝不能同。然举非常大事人,苟非圣贤而贤哲为之左右,必有功过并见之处。鄙人愿我国人以公平之心理、远大之眼光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这一评论可谓十分公允,我们认识孙中山应从多个侧面入手,力避片面性,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孙中山。
革命者的实业救国理想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1894—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战败的结局警醒着人们思考救国之路。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这是一个十分精当的看法。正是在此前后,孙中山由关注实业和民生的改良主义者转而投身武装斗争的革命者。起初,孙中山对清廷还是抱有幻想的,在其1894年著名的《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批评了舍本逐末、追求坚船利炮的洋务运动,提出只有通过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才能救中国的经济纲领。他认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竭力主张要通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方式全面发展中国的农工商实业。
然而,李鸿章对没有功名的孙中山的上书置之不理,历史错过了假以孙中山通过改良来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机会。上书李鸿章的失败,使孙中山很快丢掉了对清政府地方实力派的幻想,毅然决然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从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以革命为本业的孙中山甚少谈实业,认定要先破坏后建设,先革命后实业,把实业建设的任务延后至革命胜利之后。
在为革命奔走呼号的同时,孙中山并没有忘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是为了最终能够谋求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从而救中国。所以,在1894年创立檀香山兴中会时,孙中山在为该会起草的章程中,特别强调:“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首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在次年的《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又特别加上“本会之设,转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将革命的目的与中国的富强和振兴更密切联系起来。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等在为之制定的革命方略中,也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教育和交通,“兴起农工商实业之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