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百年中国海归从政潮启示--中国年鉴
不同时期的海归从政特色
回望百年中国,海归从政绵延不绝,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岗位为建设现代国家作出了应有贡献。
从1872年到1875年间,在“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力促之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81年,由于惧怕留美幼童“离经叛道”,清朝政府突然终止原定20年的留学计划。被召回国的“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几乎参与了从清末到民初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成了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1877年,清政府又陆续派出80余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归国之后,这批学子成了北洋海军的骨干力量。
甲午战争后,朝野人士对日态度由鄙夷转为崇拜。在政府的鼓励下,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走向高潮,学生总数达到空前庞大的5万人,主要学习政法科、教育科和军事科等。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而后的民国初期,几乎是海归主政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近2万留学生被派往苏联、东欧学习现代科学、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这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新中国全面建立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其中李岚清以及钱其琛、邹家骅等成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沿续近百年的留学传统在“文革”前中断。直到1973年,新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杨洁篪和龙永图是这批幸运者中的优秀分子。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中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开放的时期,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潮由此兴起。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留学生群体去向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北美成为留学人才的主要聚居地。这代留学生中,国家公派只占少部分,绝大多数人为自费留学,学科范围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领域。
这批陆续回国的海归人员开始大量进入外交、经贸、立法等政府实务部门。其中,韩启德、路甬祥等少数人员进入了国家领导人序列;万钢、陈竺、周济、周小川等成了部长级领导。
据美国汉密尔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李成教授所做的一份研究,在2005年,中国省部级领导中有留学背景的一共为61人。至于分布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中的局级、处级等海归人员,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从政海归在政府部门的分布已经呈现宽领域、多层次、规模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