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图】--中国年鉴网
辛亥革命后的民间剪辫子运动
1922年9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寓所接见美国记者希尔等人。当时,握手已成为一种重要礼节
回首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虽然功亏一篑,但毕竟结束了一个时代:独裁专制的封建帝制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时代:天下为公的民主共和时代。时代的转移,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必然是全方位的,潜伏于社会底层的风俗习惯也不可免。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礼仪等,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就说过年,辛亥革命前中国人只过一个年;辛亥革命后,由于采用阳历纪年,却要过“两个年”,一个阳历的元旦,一个阴历的春节。这仅是节日的变更,其他变化还很多,粗略归纳,以下三方面最为显著。
服饰、装束的嬗变
穿衣着装,一是御寒保暖,二是美的展示,三是社会和心灵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服饰折射非常实际的时代变迁,彰显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是一幅形象而明快的社会风情画。中国古代的服饰确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但古板单一,等级观念强,庄重有余,自由不足。
民国初年个性张扬,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自由局面。《大公报》报道说:“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有把髻梳在前面像一朵花像一朵蝴蝶似的,也有梳在头顶的,梳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千百个式样。”而且“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令人目不暇接”。《申报》有一点儿夸张地描写那时青年人的着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时报》的一则顺口溜叫“新国民小传”,其中言道:“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幅“摩登”的着装图画,显示了民国初年求异求新的个性追求,也反映了那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有关资料显示,那时的女性发式,时髦的就有十余种,有处女式、刘海式、圆弧式、水波式、镰刀式、垂翼式、垂苏式、绞练式、平分式、定波式等。男子的打扮也无奇不有,青年人流行的德国威廉二世皇帝的“威廉式”小胡子,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首《竹枝词》说:“今朝须亦有稀奇,剪去唇边信适宜。还有卷成锥样锐,尚有满面似钟馗。”民初青年人还有一种最时髦的装束是:手拿“司的克”(洋手杖),眼戴“克罗克”(洋眼镜),嘴吸“茄的克”。这中间不免夹杂了崇洋的恶习,但也不乏时尚自由的元素。《申报》有一篇文章描写当时的公务员说:“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卷烟,身着哔叽服,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