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纪念辛亥,莫忘小人物--国家史册
辛亥百年,人们更容易想起并记住的是那些风云激荡的大人物,比如孙中山先生。这自然是应该的。不过,任何一场大革命,离不开大人物的运筹帷幄和振臂一呼,也离不开小人物乃至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者的跟进,后者是一滴滴水珠,汇成了革命的激流,而前者则是激流所涌起的醒目的潮头浪涛。
在这里,我要说一位小人物,他当时生活在北京的宣南地区。当时的宣南,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报业中心。仅从1900年中国第一家白话文报纸《京话报》开始,到1919年李大钊创办的《少年中国》,我粗粗算了一下,就有74家报刊在宣南聚集而风起云涌,其中一部分在为辛亥革命和后来的五四运动推波助澜。这种来自民间知识分子的力量,集中体现在报刊上,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力,当时在北京乃至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可以说,是和南方的报刊特别是如《苏报》等著名报刊,起到了相互呼应引领潮流的作用。
这位小人物叫丁宝臣,回民,1905年他在北京煤市街里马神庙胡同创办了一份《正宗爱国报》。这是一张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报纸。它虽叫“爱国报”,但创办时的“国”还是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国家,辛亥革命终结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帝国王朝后,报纸上的这个“国”字才有了真正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8月,孙中山来到位于如今两广大街虎坊桥南侧的湖广会馆,和北京报人会面,并进行了演讲。就是这张报纸首次刊登了孙中山先生与大家的合影,让北京市民知道了孙中山来京的消息,扩大了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