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生活理性 君子之道--中国年鉴
“君子”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关于“君子”意义的阐述,一般都强调孔子作了从在位者到有修养者的改造。这自然是合乎思想史的认识,没有问题。不过,《论语》中的许多“君子”特指低于“仁人”境界的、兼具生活理性的有修养者,与一般的相对于“小人”的意义有所不同。这一点涉及《论语》的思想本旨,在当代也尤有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讲人生修养有“圣人”、“仁人”和“君子”三个境界。“圣人”如尧、舜、禹等,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圆满,功业辉煌。“仁人”也就是“志士”,他们没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无私无畏,为民族和社会利益不惜奉献生命,如文天祥、谭嗣同等。而“君子”,也具有道德信仰,能够恪守人生信条,但是还考虑种种现实的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不及“仁人”那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三者的道德境界,“圣人”最高,“仁人”次之,“君子”又次之。
“君子”与“圣人”的差异,孔子说得明白:“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对此,学界也有基本一致的认识。例如安乐哲、罗思文说:“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君子’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高奋斗目标。不过,儒家还有一个更为崇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成为‘圣人’。”(《论语的哲学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63页。)
“君子”与“仁人”的差异,《卫灵公》篇一段语录也表述得很清楚:“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是仁人志士,不论政治形势如何,都正直无畏;而蘧伯玉是君子,一旦处于黑暗无道的社会,就隐居起来,明哲保身。从对社会历史的贡献而言,仁人无疑比君子大,更受到后人的赞颂,因而《论语》的这一层“君子”意义往往被忽略。例如《宪问》篇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意思是君子或许有不仁的言行,指君子还没有完全达到仁人的境界。因此陈埴《木钟集》注道:“君子容有不仁处,此特君子之过耳,盖千百之一二。”《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仁者”,孔子答以“君子”,似乎“仁者”就是“君子”。其实,这是孔子因材施教而言,这段语录也正说明君子与仁人在修养上有差别。孔子曾批评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斥责他违背“三年之丧”(《阳货》)的礼制,因此宰我问仁者是否为真理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问题,孔子认为不切合他的践行需要。答以“何为其然也”,意思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随后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则降低了一级目标要求,告诫宰我要做有理想、也有理性的君子,不要满脑子想仁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