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米舒:况钟之正--中国年鉴网
在中国封建史上,贪官多如牛毛,清官却凤毛麟角。如果要举出10位爱民如子、廉洁奉公的清官,况钟可入其列。
况钟(公元1388年-1442年),字伯律,号如愚,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人。况家高祖名气很大,唐代的况鼎,宋代的况升、况淳,元代的况亮都曾显赫一时,但到况钟父亲一代,家境十分贫困,其父过继给邻居黄氏,况钟小时候也姓黄,中年才改为况钟。
况钟自幼聪颖,擅长书法,但未考科举,他23岁时因其文章简明畅达,字又写得好,被选为吏,因行事正派而获佳誉,后授职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当时是永乐帝朱棣执政,大臣都知其性格暴戾凶残,行事小心翼翼,但况钟在仪制司任职却无所畏惧。宫内藏书阁一次发生火灾,朱棣暴跳如雷,宫人皆惊慌失措,担心脑袋不保,况钟却如实奏明:“卷帙内蠹鱼年久每能生火,恐非人所为也。”由于况钟的沉着镇静,才把一起大狱之灾化为乌有。朱棣死,明仁宗朱高炽以廉洁清正考察官吏,况钟被提升为仪制司郎中,并尽力推荐有识之士。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当时苏州知府空缺,因江南富饶,是一个肥缺,但又是一个“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地。由于苏州又承担交税大户之名。全国收粮三千多万石,苏州一府七县交粮竟占近十分之一,比浙江一省交的粮还要多。朝廷几经考察,认定况钟为人正派、行事干练,命他出任苏州知府。
况钟到了苏州,才知苏州地方官确实不好当,苏州通判赵忱态度傲慢,苏州府经历傅德则巧言惑众,一些下属官吏或阿谀奉承,或假装糊涂,很看不起“刀笔吏”出身的况钟。况钟佯装不懂,左顾右问,按下属建议行事,让当地贪官豪绅以为新太守好欺侮。其实,况钟暗中访问贤士,细查隐情,对豪绅滑吏相互勾结之事,终于摸得一清二楚。不多日即上报朝廷,处斩了六个不法官吏,还将其罪行一一公布,以此整齐风俗。况钟还与当地里长谈话,说:“对好人我以礼相待,对坏人我必依法惩处。”
况钟第二招是锄豪强。无论是乡官豪富还是打着皇帝旗号的太监,况钟都不买账。当时明朝年间一些太监,以皇帝之名操办花木、奇石和搜索蟋蟀,乘机横行不法,鱼肉乡民。太监来福竟敢当众行凶,况钟知其为黄门红人,怒斥之,以正克邪,大快人心。
况钟第三招是为苏州减免税收,他在巡抚周忱的支持下,奏免赋税70余万石,而将减免的款子用来振济灾荒。况钟还专门设置两本记录乡民善恶的簿子,用来劝善惩恶。苏州府在况钟的治理下,“人间天堂”又出现了繁荣气象,宝带桥、吴门桥得以修建,虎丘塔等名胜古迹也加以重修。
在封建社会里,“官官相护”已成风气,贪官好相互吹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况钟却不买他们的账,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不少同僚与上司,但赢得了民心与爱戴。况钟前后治理苏州达13年,其间三次他要离任而被百姓挽留。第一次其母逝世,况钟本因“丁忧”守孝三年,但当地百姓三万余人上书称颂其政绩,朝廷顺从民意,让其“夺情起复”。第二次是况钟任期满二年,百姓闻况钟要调任,七县有8万余人上书:“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况钟在苏州又过了9年,因升迁而离任,当时明朝流传:“十万雪花银,一个知县官。”官吏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代名词,但况钟“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苏州新知府已任命,但在百姓联手上书后,况钟官封三品,却继续留任苏州。
况钟为民所爱,皆因他的正气、正义与正派。他因积劳成疾而卒,享年61岁。况钟生前每餐一荤一素,死后财产仅书籍簿产而已。
因况钟善断案,后成为昆曲《十五贯》中的主角。(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