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梅花草堂墨缘--国家年鉴

  

梅花草堂墨缘--国家年鉴

  ▲朱屺瞻绘《梅花草堂图》,题款中记叙了与齐白石的墨缘。

  齐白石一生治印逾万方,保存下来的有数千方。当时的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他刻的印章。若论收藏和使用齐白石印章数量之富,朱屺瞻当推其首。

  齐白石比朱屺瞻年长近30岁,两人是忘年交。1929年,朱屺瞻与徐悲鸿在上海相遇,朱屺瞻谈起不久前看到一幅署名齐白石的画,笔墨好,印章也好。徐悲鸿便向朱屺瞻介绍了齐白石,大加推崇。当时,齐白石的作品并不被普遍看好,攻击他艺术风格的人不少。特别是印章,赏识者更寡,润格也不高。齐白石曾喟叹:“余刻印不拘昔人绳墨,而时人以为无所本,余常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听到朱屺瞻赞扬齐白石的印章,徐悲鸿主动表示可以代求。朱屺瞻觉得请徐悲鸿出面相求,齐白石必定不肯收润金,便婉谢了。他通过上海荣宝斋,按润例向齐白石求购印章。没过几天,第一方寄到了,朱屺瞻很满意,便接二连三通过荣宝斋求购。一直到朱屺瞻拥有齐白石60余方印章时,齐白石还不知道朱屺瞻为何许人。

  朱屺瞻还请齐白石作画、题诗。齐白石曾应约为朱屺瞻画《梅花草堂图》,并题诗:“白茅盖瓦初飞雪,青铁为技正放葩,如此草堂如此福,春帘之子看梅花。”

  齐白石主动刻了一方“第五知己”印章送给朱屺瞻,边款刻道:“屺瞻仁兄最知予刻印,予曾自创知己有恩印,先生不出白石知己第五人。甲申,白石。”朱屺瞻以“六十白石印富翁”自居,齐白石也刻了一方“六十白石印富翁”印章相赠,边款云:“屺瞻仁兄最知余刻印,予曾刻‘知己有恩’印,先生不出白石知己第五人。”“知己有恩”章的边款为:“世有知己,皆为白石之恩人,见此印可想见铭感屺瞻先生。齐璜”

  1944年,朱屺瞻作《六十白石印轩图卷》,跋云:“湘潭齐白石先生以篆刻名天下,奏刀沉雄淬利,古迈绝伦,为余治印章六十余方,因名予斋‘六十白石印轩’,自号六十白石印富翁,以资景仰……”。他把图卷送给齐白石,齐白石十分感动,欣然命笔作跋:“……朱子屺瞻,既以六十白石印自呼为号,又以六十白石印名其轩,自画其轩为图。良工苦心,竟成长卷。索余题记,欲使白石附此卷而传耶?白石虽天下多知人,何若朱君之厚我也。遂跋数语。甲申秋,八十六岁白石,尚客京华寄朱君海上。”两人直到1946年齐白石到上海办展览时才第一次见面,齐白石在机场一见到朱屺瞻,就拉着他的手连声说:“想煞我也!想煞我也!”

  齐白石先后共为朱屺瞻治印76方。1996年,享年105岁的朱屺瞻在弥留之际,叮嘱家人将这些印章连同《梅花草堂白石印存》一并捐献给国家。(斯舜威)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