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文明路上忆画缘--中国年鉴网
上世纪50年代初起,我一直在广州文明路中大旧址附近居住。
童年,与玩伴争夺过该址暮春落下的木棉花,也曾采摘过大榕树旁生长的木耳;少年,惊叹过当年华南师范学院附中之宏大,也曾目睹其沧桑的变化:从文教战线的炼钢基地、改种农作物的运动场、杂乱的汽车修配厂,直到校园退缩北隅不足原来三分之一的地方……
日前,我怀着寻梦的心情,到省立中山图书馆参观曹讚先生的画展———《清代贡院·民国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展》。那一幅幅暖色、静谧的画面,无一不勾起我对往事温馨的回忆。
平山堂里忆学长
50年代末,笔者有幸考上华南师院附中(广州校区)。对于一个初中新生来说,除了对贡院石碑、大礼堂、游泳池及玻璃黑板等事物觉得新鲜外,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的是学校那种教学相长、德智体全面发展、蒸蒸日上的气氛。
老师固然多才多艺,笔者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一位数学老师赠给我的画作照片。
当时有两门课令笔者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木工课(为全面贯彻新教育方针而设),其内容之一是制作绘画用的调色板;另一是美术课,其中一节是校园写生,但见平山堂、天文台及钟楼等风物,尽入莘莘学子的画中,至今仍记忆犹新。
学校的宣传工作也是搞得有声有色,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专门搞了一次全校的黑板报比赛,笔者身为大队宣传委员,所主编的少先队队刊《少年号角》更是积极参与。
黑板报中最令我折服的是校刊《附中学生》,两大板块、图文并茂,由于使用一种当时新推出的彩色粉笔,固显得格外夺目。刊名几个字是“仿毛体”的,插图除了校园相关内容外,首都当年十大建筑的新姿和齐白石风格的花鸟虫鱼也“惊艳”其中,一看便知出自高手。自己在仰慕之余,也抓紧“偷师”学习。
后来了解到,《附中学生》的“美编”原来是梁照堂和吴炳德两位学长。他们这时已立下把美术作为终生职业的远大志向,在美术老师关清华的指导下,正不分寒暑、利用一切空暇去苦练石膏素描。他们最终考上广州美院附中、叩开了艺术殿堂之门。
省博展楼念师恩
60年代初,在东堂原址上建的省博展楼不时会有一些展览会举行。自己利用校园地理上的方便,经常会溜进去参观。
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的画展更是令我终生难忘,因为在这场展览上,除了让我饱尝精品、大开眼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结识了指导我日后国画学习的启蒙老师。
那天参观画展的人不多,除了我之外,尚有一老一少两位男观众,老的个子不高、慈眉善目,只见他从袋中取出一沓发黄的黑白照片,逐张对比展览上的画作,耐心地向少者讲解,介绍绘画的背景,指出画作有何变化、有什么差异,笔者在旁边也听得津津有味,最终不揣冒昧地向对方索要了求教的地址。
在随后的节假日里,我找了一个有同样爱好的同学作伴,风雨不改地远赴广州河南瑶溪向这位老师讨教。两年来,老师一直分文不取地为我们两位毛头小子讲授画理、修改习作,借出他自己佳作来供我们欣赏、临摹……直到我们升上高二后,终因文化课的学习压力太大而无奈中断。
这位诲人不倦、令我终身受益的恩师便是高剑父的高徒、民国著名的广彩大师、老同盟会会员———刘群兴先生。那天参观画展的少年,则是其公子刘致明。(陈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