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延安五老”读书轶事--年度总结
“延安五老”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由于时代的关系,他们[TaMen]都曾经历过传统的教育,又领受了“西学东渐”的过程,而热爱读书[DuShu]是他们[TaMen]共同的兴趣,通过他们[TaMen]的著作和日记,我们可以领略他们[TaMen]读书[DuShu]的经历,以及他们[TaMen]的学风,甚至是读书[DuShu]的方法。在他们[TaMen]身上,有着浓郁传统士子的痕迹,所谓“读书[DuShu]破万卷”、“开卷有益”、“读书[DuShu]明道”、“学以致用”等,都是传统精华的延续;至于读书[DuShu]的经验之谈,他们[TaMen]认为读书[DuShu]是人生必需的功课,并将读书[DuShu]化作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读书[DuShu]的方法,则是积少成多,由博返约,以及解决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特别是他们[TaMen]强调读书[DuShu]须联系实际,将自己实践的直接经验和读书[DuShu]所得的间接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徐特立:与其马虎读十本书,不如老实读一本书
徐特立青年时就酷爱读书[DuShu],他认为读书[DuShu]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壮年时他有一个“十年破产读书[DuShu]计划”,即计划将每年教书所得的20串钱(当时可买25石谷)作为生活开支,其它的家产(包括祖上留给他的几亩薄田)则用来变卖以买书,当然,当他读通了书之后,他也破产了。这是他罕见的读书[DuShu]境界,由此他购置了一些价格很高的大部头书,如《十三经注疏》、《读史舆纪要》、《御批资治通鉴》等,就在“破产读书[DuShu]计划”的第八年(1905年,时徐28岁),果然家里的经济提前濒于破产了,不过,徐特立也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饱学之士,有许多塾学和学校争相聘请他去执教。
徐特立读书[DuShu],注重实效,他认为与其马马虎虎读十本书,不如用读十本书的时间老老实实去读一本书。他的读书[DuShu],与其为人的厚道、稳重相称。
谢觉哉的一生是好学深思的一生,笔者曾阅读过他的日记,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60岁寿辰时,董必武在贺寿诗中称其“屡有文章警海内”,而其读书[DuShu]的经验之谈则是:“社会上的事物与道理,天天前进,过去读的,不够今天用;今天读的,到明天又不一定适合。自以为够了,就得落伍。”这种自觉的读书[DuShu]态度和精神,正是“五老”不“老”的秘诀。此外,读书[DuShu]也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谢老曾说:“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当然,读书[DuShu]还须有恒心,他说:“所谓攻书,就是读书[DuShu]要用心,把不懂的弄懂,不清楚的搞清楚,而且要把书中不对的地方识别出来,明白它为什么不对。”他还认为读书[DuShu]的好处是:“脑子越用越灵。想,似乎是耽误时间,想通了,解决了问题,在时间上又很合算。”这是对古人“心之官则思”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因为脑子不用就会变得迟钝,特别是老年人,长期不用脑子,就会有得老年痴呆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