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好战的文官与懦弱的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在世界军事[JunShi]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喜欢鼓吹战争[ZhanZheng]的居然是一群文人[WenRen],而真正的将领们反而显得相当爱好和平。
1870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德国上下都信心百倍,议员们鼓吹好战[HaoZhan]的论调,希望能称霸欧洲。然而德意志统一的功臣、军事[JunShi]家毛奇,却在1890年他去世的前一年,在德国国会严厉警告这些侈谈战争[ZhanZheng]的文人[WenRen]政治家,认为现在欧洲各国军备都很强,不可能在一两次战役中被击败投降,因此一旦开战将是极大灾难。他甚至用诅咒的口气说:“那个放火把欧洲付之一炬的人,那个首先把火柴丢进火药桶的人,真是罪该万死!”
据美国驻东京大使日记中回忆,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ZhanZheng]全面爆发9个月后,日本内部曾经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直捣汉口,纯用武力结束战争[ZhanZheng];一派则认为要巩固已占有之地,靠时间和财政压力迫使中国[ZhongGuo]屈服。说也奇怪,主张以武力征服中国[ZhongGuo]的居然是当时的日本首相领导的一帮文职人员,而日本陆军头目们却显得颇为温和,赞成后者,理由是兵力不足以征服和保住更大的地区。
我国历史上,文官好战[HaoZhan]、武将[WuJiang]懦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到了清朝,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晚清书生往往放言高论,如张謇、文廷式等,都极力主战。甲午战争[ZhanZheng]时期,是朝廷在战和问题上矛盾最激烈的时候,而当时主和的,却是武人出身的李鸿章。这看来似乎与我们的常识背离:好战[HaoZhan]黩武的人物,通常难道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精力充沛的武人形象吗
一道分水岭
清朝的政治家们已经发现,中国[ZhongGuo]历朝历代,以南宋为分水岭,之前是武将[WuJiang]好战[HaoZhan],到南宋以降,却一变而为儒生好战[HaoZhan],和武人更换了立场。而且往往在时局危难、需要武人镇定局面的时候,书生却表现得尤其好战[HaoZhan],慷慨激昂乃至痛哭流涕。巧合的是,南宋以下八百年直到晚清,却一直是汉人武力不振的时期;而其中最危难的南宋和晚清,书生好战[HaoZhan]特别突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们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说,在宋朝以前,中国[ZhongGuo]王朝的军队都是由专业军人,也就是武将[WuJiang]们统率的。在那个时候,文官如果想要插手军事[JunShi],只有披上铠甲,亲自参军去。汉唐是中国[ZhongGuo]武力最强盛期,在那一时期也出现过书生好谈兵的风气,但并不像后世的文人[WenRen]那样夸夸其谈,比如说东汉的班超原本像他的兄弟班固一样想要学着写史书,后来觉得没什么意思,便不再废话,直接投笔从戎、戍守边塞。那时候文人[WenRen]打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封侯和功名。
但是自宋朝起,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为了避免出现武将[WuJiang]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把军队的调拨权、战略的决策权都交给了朝廷里的文官。明朝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都注意到了,中国[ZhongGuo]的“战争[ZhanZheng]政策由哲学家规划,军事[JunShi]问题仅仅由哲学家决定,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比军事[JunShi]领袖的更受皇上的重视。”
但这些文官对儒学和道德伦理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具体的战略战术,在战争[ZhanZheng]中更关注的往往是名节,因而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不论是否有利国家,求和一定是耻辱和必须否定的,所以往往试图在政策和军事[JunShi]行动战略上逼迫武将[WuJiang]出战。武将[WuJiang]们基于实际军事[JunShi]力量的条件而提出的慎重求和的主张却被贬斥为懦弱、卖国。
结果明明应该由专业武将[WuJiang]拿主意的战略战术,被这些把气节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外行文人[WenRen]一搅和,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南宋以后,汉人建立的王朝在军事[JunShi]上屡屡受挫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