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滦州兵谏:清政府丧失最后君主立宪的机会--国家史册(2)
作为湖北[HuBei]籍的新军军官,吴禄贞、蓝天蔚等人对武昌[WuChang]事变理所当然更为关心,也理所当然想为自己的故乡,还有那支自己先前服务过的部队做点什么。这是人之常情,不可过多指责。他们[TaMen]确实有遥相呼应的考虑,以配合武昌[WuChang]新军的行动,只是很难说的一点是,他们[TaMen]的行动并不是像湖北[HuBei]新军那样一定就是推翻清廷,建立民国,实现共和。
基于这样的立场,张绍曾于10月27日联络一批将领联名向朝廷[ChaoTing]施压,请求朝廷[ChaoTing]尽快立宪,以政治[ZhengZhi]变革回应南方革命[GeMing]党人的合理要求,推动中国政治[ZhengZhi]进步。
对于张绍曾等人的建议,朝廷[ChaoTing]筹议未决,于是张绍曾等又向朝廷[ChaoTing]请求进兵南苑,以兵临城下迫使朝廷[ChaoTing]屈服。
张绍曾等人做法当然不会使朝廷[ChaoTing]轻易答应,何况是军方将领用武力迫使,朝廷[ChaoTing]如果就此答应,后果同样不堪设想。而朝廷[ChaoTing]的不答应,又迫使因此发难的张绍曾等人骑虎难下,于是他们[TaMen]又找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扣留了一列发往武昌[WuChang]前线的军火,以此向朝廷[ChaoTing]继续施压。[1]
这趟军火专列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奉朝廷[ChaoTing]的命令发往武昌[WuChang]前线的,其物资是从欧洲采购的,当然都是武昌[WuChang]前线最急需的。赵尔巽将这趟专列交给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彭家珍负责押运,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彭家珍也是潜伏很深的革命[GeMing]党人。
四川人彭家珍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后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当他接受这个特别急迫的押送任务后,不是想着怎样去完成,而是立马想到通过革命[GeMing]党人特殊渠道通知了第二[DiEr]十镇统制张绍曾,希望张绍曾动用武力予以截留或扣留,以此实际行动帮助武昌[WuChang]起义前线的革命[GeMing]将士。
作为军事将领,张绍曾当然知道这批军火对武昌[WuChang]前线的意义,但他确实不是想将这批军火据为己有,而是希望将这批前线最需要的军火扣留下来,迫使前线将士和军方其他将领能够和他一起呼吁朝廷[ChaoTing]尽管开始政治[ZhengZhi]改革,尽快实行君主立宪,以回应南方的要求。这是张绍曾扣留军火的政治[ZhengZhi]诉求,其目的显然与彭家珍不同。
张绍曾的这个做法立即获取了预想效果,当他将这列军火扣押后,立即在北京,在武昌[WuChang]前线,在袁世凯那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朝廷[ChaoTing]通过各种方式劝说张绍曾有话好好说,不要扣留这批军火;正在前线或者准备开往前线的冯国璋、段祺瑞也向张绍曾施压,劝告他有话说话,不能拿前线兄弟的生命开玩笑。
截留军火只是张绍曾等人的手段。10月29日[2],第二[DiEr]十镇统制官张绍曾、护理陆军第三镇统制官卢永祥、陆军第二[DiEr]混成协统领官蓝天蔚、陆军第二[DiEr]镇三十九协统领官伍祥桢、陆军第二[DiEr]镇四十协统领官潘榘楹等联名向朝廷[ChaoTing]上了一个奏折,请求朝廷[ChaoTing]立即实行君主立宪,以定国危而弭乱。
奏折指出,连日来恭读朝廷[ChaoTing]一系列诏书文件,获知武昌[WuChang]不守,大军南下,惊心动魄,以为世界革命[GeMing]之惨史行将复演于国中,似乎从来没有现在这样严重和危险。他们[TaMen]认为,此次变乱的起源当然不止一个,然而归纳起来说,其实就是政治[ZhengZhi]之无条理及立宪之假筹备所产出的必然结果。国家当祸变之时,其治乱也犹医生之治病,一面防其腐蔓,一面拔其症结,标本兼治,方可奏效。否则一误再误,死亡随之。现在湖北[HuBei]事变事机迫切,一般人民主要凭借对朝廷[ChaoTing]举动的观察,战局进展的观察,以作出自己的判断。而自事变发生至今已经半个多月了,中央政策,除了动用兵力,好像根本没有从治乱本源上大加改造,以懈其已发而遏其将萌。由此继续发展下去,人们对朝廷[ChaoTing]的信任势必逐渐减弱,而祸乱的根本原因可能反而日趋严重。从世界各国革命[GeMing]的历史看,但凡革命[GeMing]发生之后,经政府强力镇压的,基本上没有从根本上根除的,反而使革命[GeMing]越演越烈,其国家危亡的系数必然加大,其君主悲惨结局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即便从我大清最近的历史说,张绍曾等人指出,最近几年党人被诛被抓的已经很多,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前赴后继,抓不胜抓,杀不胜杀,革命[GeMing]的形势没有减弱,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现在不问国力是否真的能够战胜革命[GeMing]党,即便中央的兵力真的能够侥幸取胜,但势必要酿成流寇,东南半壁江山,依然会落入党人手中,国力消竭,外人乘之,豆剖瓜分,不堪设想。这就是他们[TaMen]这些人之所以要想朝廷[ChaoTing]表达自己意见的初衷,就是要求朝廷[ChaoTing]不要一味凭借武力去解决眼前的危机,要从政治[ZhengZhi]上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这个思路无疑与袁世凯是一致的。
张绍曾等人在这份奏折中具体意见是,皇位之统宜定,人民之权利宜尊,军队之作用宜明,国会之权限宜大,内阁之责任宜专,残暴之苛政宜除,种族之界限宜泯。这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归结一点,就是请求朝廷[ChaoTing]改定宪法,以英国之君主宪章为准的。张绍曾等人强调,今日军民所仰望要求的,只在于改革政体,只在于按照英国君主立宪的原则重构权力系统。为朝廷[ChaoTing]计,与其徘徊犹豫不决以启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纲以箝党人之口?何况要求改革的目的,于我皇上之地位尊荣无丝毫损害,而于我国家基础之巩固有邱山之益。所不便者,独革命[GeMing]党与那些朝贵而已。因为革命[GeMing]党持极端主义,朝廷[ChaoTing]如果一新政体,这革命[GeMing]党的势力必然会削弱。至于那些怀垄断之心的朝贵们,他们[TaMen]只是既成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经立宪,他们[TaMen]的个人利益肯定受损。张绍曾等人进而强调,破坏我朝廷[ChaoTing]万世之大业、人民永远之幸福者,革命[GeMing]党人的煽动破坏还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只是那个制造革命[GeMing]党人的政体。所以他们[TaMen]的要求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进行政治[ZhengZhi]体制的改革。为此,张绍曾等人在这个奏折后富有政纲十二条,大要是:
一、大清皇帝万世一系。二、立开国会,于本年内召集。三、改定宪法,由国会起草议决,以君主名义宣布,但君主不得否决之。四、宪法改正提案权专属国会。五、陆军直接归大皇帝统帅,但对内使用应由国会议决特别条件遵守,此外不得调遣军队。六、格杀勿论、就地正法等律,不得以命令行使;又对于一般人民不得违法随意逮捕、监禁。七、关于国事犯之党人一律特赦擢用。八、组织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由皇帝敕任;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推任;但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及国务大臣。九、关于增加人民负担及媾和等国际条约,由国会议决,以君主名义缔结。十、凡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十一、选任上议院议员时,概由国民对于有法定特别资格者公选职。十二、关于现实规定宪法、国会选举法及解决国家一切重要问题,军人有参议之权。[3]
张绍曾的奏折特别是十二条政纲,除了个别条款还有商量余地,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其政体就是中国人多年来期待的虚君立宪,朝廷[ChaoTing]如果能够对张绍曾等人的这些建议给予肯定的答复,相信由湖北[HuBei]新军引发的一场大革命[GeMing]完全可以至此结束,然而清廷并没有珍惜张绍曾这些君宪主义者的建议,没有顾及他们[TaMen]的政治[ZhengZhi]忠诚,继续以糊弄的姿态一步一步退却,结果错失良机,最终使君主立宪的机会完全丧失。
[1] 鹿钟麟:《滦州起义的前前后后》,《辛亥革命[GeMing]回忆录》(6),168页,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
[2] 《辛亥革命[GeMing]》资料丛刊编者根据档案将此件系为11月3日清廷颁布《宪法十九信条》那一天,而事实上这个奏折的要点早在10月29日就通过电报上达资政院和清廷了。参见《清史编年》(12),60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辛亥革命[GeMing]》(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