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缺衣少食中,他们唱一曲劳动颂歌--国家年鉴
6月1日。延安的早晨,清爽而通透。位于南大街一侧的体育场,夜的寂静渐渐为黎明的喧嚣所代替。“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68年前,这里还是延安城南门外的一个大广场。那个春节,随着一声高亢的“陕北调”的唱响,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迅速风靡延安,成为中国文艺重大转折的发端之音。
在延安大学校史馆的陈列室,记者看到了用蜡像复原的《兄妹开荒》演出场景。蜡像中扮演“哥哥”的王大化头扎白毛巾、肩扛镢头,正与李波扮演的前来送饭的“妹妹”逗乐。就是这个定格的瞬间,勾连着两段不同轨迹却又交织重叠的历史。
一把镢头,让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
“包括《兄妹开荒》在内的整个延安文艺,始终和党史缠绕在一起。”5月31日,在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内,该校延安文艺研究专家、著名作家梁向阳(笔名厚夫)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
1935年,贫瘠的延安以慈母般的热忱,伸出双臂温柔地接纳了一支刚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疲惫之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此,革命的圣火便在陕北这片土地上燃烧、燎原。
“这中间经历了相当的曲折,革命圣火一度面临熄灭的危机。”梁向阳说。皖南事变之后,国共关系恶化到最低点,国民党断绝了陕甘宁边区的一切经费给养,致使边区经济发生极大困难,陷入没饭吃、没衣穿、没被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给大家提出三个选择:“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历史选择了第三个选项。随后,中央发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一场规模浩大的生产自救运动就此展开。“那时候,每个人都有生产定额,毛泽东也不例外。”
每人手里一把镢头,或扬或落,或扛或刨。这是记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的大生产运动资料图片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把镢头,让历史在延安拐了个弯。大生产运动不但让解放区渡过难关,还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催生了一大批生产模范和劳动英雄。如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好江南”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就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个人典型诸如替毛泽东代缴公粮的吴满有、有“气死牛”之称的郝树才等。《兄妹开荒》的原型人物马丕恩、马杏儿父女也是这段历史造就的劳动英雄。
6月2日,记者来到延安城南15公里处的三十里铺村,试图寻访马家父女当年开荒的印迹。记者看到,当年一片荒芜的山村,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乡们不但发展起了运输、商业等三产,还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小楼。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中,当年开荒的痕迹已无从查访,但马家父女开荒的故事却早已刻在了延安人心中。
1941年,马丕恩一家六口从家乡米脂县逃荒来到延安城南三十里铺的边区农场种地。父女俩起早贪黑,每日开荒十多个小时。农场组织劳动竞赛,15岁的马杏儿赤着脚,挽着裤腿,每天开荒最多达2.5亩,赛过男子汉。当年马家收获粮食41石,除按合同交农场外,自己分粮21石,解决了温饱。经过艰苦劳动,马家很快实现了边区政府提出的“耕二余一”(耕作二年余粮一年)。
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得悉马家父女的故事后,立即予以嘉奖,授予他们“父女劳动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