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缺衣少食中,他们唱一曲劳动颂歌--国家年鉴(3)
“这才像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嘛”
1940年春,一个高挑削瘦的年轻人来到了他心中的家园——延安。一进入延安,他兴奋地扑倒在地,忘情地亲吻着脚下的黄土。他,就是21岁的王大化。第二年,王大化调入位于延安桥儿沟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担任教员兼演员。
“那时鲁艺演大戏成风,一演就是《日出》、《雷雨》及外国戏,光道具就得拉几大车,到敌后去演出,还得武装部队护送。没有支持工作反而增添了麻烦。”6月1日,在延安干部学院,被当地学者称为“延安党史第一人”的刘煜教授这样描述当时的鲁艺。
“当时许多文艺工作者认为这才是艺术,秧歌剧算啥嘛,豆芽菜嘛!可这些戏老百姓看不懂,兴冲冲去了,看完之后又摇着头回来。于是老百姓调侃鲁艺说:戏剧系装疯卖傻,音乐系哭爹喊娘,美术系不知画啥,文学系一马害怕(陕北话,什么也不懂的意思)。”
梁向阳介绍,其实不仅是鲁艺,当时来延安的一大批知识分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非但没有形成文化的合力,相互之间的矛盾还内耗了革命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召集一批人士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下午1时,王大化和众多知识分子一道,来到位于杨家岭的中共中央会议厅,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5月23日,文艺座谈会举行第三次会议,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兄妹开荒》的诞生,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个节点。”梁向阳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英雄马丕恩、马杏儿便进入了鲁艺教师王大化、学员李波等人的视野。他们决定把马家父女开荒的故事编成一个小型广场秧歌剧。为增加喜剧效果,还把“父女开荒”改为“兄妹开荒”。作品很快创作出来。为做到逼真可信,王大化还扛起镢头、挑起担子上山,边开荒,边排练。
1943年2月5日,延安迎来了又一个新年。城南门外广场上人山人海,各界军民两万多人在这里聚会,庆祝中美、中英订立新约,废除近代以来对华不平等条约。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也兴致勃勃地和群众坐在一起观看演出。
演出开始了,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肩扛锄头,轻松愉快地踏着秧歌舞步走上场来,唱道:“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
浓郁的泥土气息与农民特有的诙谐交织在一起,加上王大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优美动听的歌调,使一出剧情十分简单的小戏演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强烈印象。
毛泽东也为两人的表演所吸引。后来李波回忆说:当时风很大,黄土飞扬,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这时身边的一个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大口罩,毛主席马上用手扒拉开,依然兴奋地张着嘴哈哈大笑。
延安大学校史办主任曾鹿平告诉记者:毛泽东看了王大化、李波的演出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这才像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