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九十韶光 三忆秦娥--国家年鉴
故宫博物院展览镇店之宝《清明上河图》时,姨父曾携我前去观赏。“这画保存得真好。”我叹道。“可不是吗,当年装裱它的时候,费了多少心血。”姨父亦感叹。他是故宫的一名文物修复专家,而当年负责修复这幅国宝级名画的,正是他的外祖父,裱画大师刘定之。
除尘熨烫、托裱加固、补色镶料、砑装成轴……姨父将繁复的装裱工序娓娓道来。我边听边凝视着眼前的图画——四山沉烟,星月在水,香车内探出头来的女子笑眸流转——笔触细腻空灵,宛如隔世而来。远远耸着薄如雾霭的春山,为柳林氤氲成黛色,看得久了倒如紧蹙的眉峰……于是,我的思绪也纷飞在九十年前,一片同样迷人的春光中。
1921年,风日清和的春天,刘定之正眉头微锁立于宅院里,一如既往地装裱着新送来的画作。
此前十年,辛亥革命胜利,他亦是刚刚出师,想到国家的光复指日可待,便踌躇满志地开了这“晋直斋装池”,想着也许在新政府讨回被掠夺走的文物后,自己可以派上点用场。然而,虽然装裱生意一日红火过一日。光复之日却总也不到来,每遇到邻里艳羡的眼光,他都只是叹着气,默然地摇摇头,欲言又止。
送到他手中的,不乏汉唐名作,却早已失去万国来朝时的磅礴大气,只剩下衰颓的躯壳。“国家尚风雨飘摇,修旧如新又如何?”他一次次仰首问天,天却无言。
他也许不曾留意,那一年的神州春色,分外明媚,柳荫绿堪染,桃花红欲燃。
随后改变了整个国家命运,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力量,也是在那个春日悄然萌芽的吧?
“那是1972年的一天,那天父亲很是高兴,晚餐也极其丰盛。” 姨父回忆说,“新蒸的米饭洁白柔软,放上赤酱色的肥肉,还有咸鸭蛋,油汪汪的蛋黄滋出来,香浸浸的滋味现在还记得。父亲酒后的脸颊带着红晕,对我们宣布他已被国家任命,负责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帛画的揭修工作。”
姨父的父亲,自然就是刘定之的爱徒兼女婿,故宫早年的文物专家,张耀选。
马王堆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每当有新的珍贵帛画出土,张耀选和工作组的同仁们都要夜以继日地进行抢修。“那一阵父亲很晚才回家,睡眠严重不足,精神却很好,总想着要尽早把几个墓穴的帛画都修复好才行。”姨父说。
“后来任务完成得及时吗?”我好奇地问。“后来,被暂停了好几年。”姨父的声音低了下去,“受到文革波及,父亲他们都被下放到干校去了,工作室也去不成了。”
也许是那段记忆太过刻骨铭心,即使在文革平息几年后,姨父继承父亲衣钵进入故宫时仍不免心有余悸。
“现在想来,当时的担心简直可笑。每年国家组织的各种海外、民间流失文物追讨,国外古画修复交流,名作赴外展出等等不胜枚举,更不用提曾经总让父亲发愁的装裱材料不足问题也早已解决——这一方面是国家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科技发展,材料生产改进的原因。”姨父滔滔不绝。
其实,这个时代真正的旋律,应是毛主席的那首《忆秦娥》吧: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