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林笔谭 >
奥斯威辛的“那只蝴蝶”--中国年鉴网
奥斯威辛是个沉重的名字。这里曾是二战期间最大的纳粹集中营、欧洲最大的杀戮犹太民族中心。在漫长的5年间,奥斯威辛是纳粹主义受害国人民挥之不去的魔魇。
在一个寒风瑟瑟的日子,我踏上奥斯威辛的土地,去追寻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天低云暗,小镇被笼罩在灰色的肃穆与沉寂中。我身边的人们,默默地走动,用表情和手势交流。在这里,时空仿佛是凝固的,一切都悄然无息,人们似乎只能用沉默来祭奠受难者的嘶吼。
站在布热津卡的岗楼上,我看到一条条铁轨通往当年的毒气室和焚尸炉。曾经,一列列拥挤不堪的火车驶进这里。党卫军军医们表情木然地对人群进行筛选,有劳动能力的被送往工场,其余的被送进毒气室。在铁轨的两端,一边是死亡,一边是生不如死的高强度劳动。奥斯威辛不存在选择,人们面对的,除了地狱,还是地狱。曾有110万鲜活的生命在这里悲惨地逝去。
走在集中营,处处电网密布、壁垒森严,哨所、绞刑架、毒气室、焚尸炉、死亡墙……这一切夹杂着阴森森的空气,让人毛骨悚然。然而,透过这些,你能够发现,总有一些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
这种力量是直面人生。在集中营里,死亡和阴霾笼罩下的人们也不忘用自己的笔和心,去记载悲剧,去书写信念。遗存下来的诗作、画作,甚至偷偷发行的报纸,让人们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哀愁与快乐、绝望与希望。面对残酷,人类依然可以保持尊严,不放弃那渴望自由的心灵。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蝴蝶》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巴维尔·弗里德曼的年轻人。被遣送至集中营的那年,刚满21岁。两年后,他被毒死。在那充斥着腐臭与毁灭的人间地狱,年轻的生命也无法抵御恐惧。而那只蝴蝶,金黄色的蝴蝶,连同太阳金色的泪水,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活里,透射出一抹最鲜艳的光亮,让我们不能不对人类灵魂深处隐秘的庄严深表敬畏。
这种力量是历史担当。那噩梦般的岁月,人们没有选择避而不语。由于幸存者的记录、目击者的陈述、学者的潜心研究,我们今天能够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认识一个真实的奥斯威辛。我们的记忆被唤醒,良心被叩问。对待惨痛的历史,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剥,即便会让人泪流满面,但终会见到核心的真相。
当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时,当德国社会寻求赎罪与反思时,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在战争罪责问题上的坦诚和良知。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德国时任总理施罗德说,“即便有一天,死去的人们的名字可能在人类的记忆中淡漠了——他们的苦难命运永远也不会被遗忘。他们安息于历史的心中”。
是的,历史的传承与记忆是我们的责任。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我们不能忘却。奥斯威辛博物馆展出的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让人们想起中国曾经历的苦难。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和人体试验,都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奥斯威辛”往事。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伤痛,召唤我们不能忘却历史,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奥斯威辛博物馆出来的时候,天空开始放晴。死亡墙旁边的空地上,几株并不起眼的野花正在绽放。集中营大门外的草地上,孩子们正在追逐玩耍。阳光打在孩子们的脸上,温暖留在了我的心里。在血与泪的印痕之后,一切又何尝不是新的开始呢?(江露琼)